热门图集
最近更新
1981年5月7日扣林山血战:一人活着也要打!
扣林山地区收复战斗,14军42师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被中央军委赞誉为“创造了山岳丛林地作战的典范”。
五四 || 重温经典,致敬10位五四人物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对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五四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陵园里,臧雷老营长讲述贴瓷像的意义:记住他们为什么这样年轻!
2024年4月23日上午,刚参加完22日南温河老山作战胜利40周年纪念碑揭幕仪式的臧雷老营长与老兵一行,又赶往文山烈士陵园,为28位烈士贴瓷像,陵园管理所为活动配备了花篮。老营长主持活动,并亲手为烈士粘贴照片。
《英雄史光柱 在人民心中》
去年十月中旬赴京的一个下午,经战友、四川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油画《信念》的作者马光剑介绍,如约专程去拜访看望结识了因战伤双目失明,间名于世、国民尊崇的对越自卫还击战战斗英雄史光柱。
烈士紧握这张照片82年!迁葬工作人员泪流满面……
近日,河北肃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迁移雪村战斗牺牲的烈士遗骸过程中,发现其中一名烈士双手抱在胸前紧握一张照片,照片中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年轻女性。82年过去了,照片仍清晰可见。这一幕让无数网友泪目。
把真爱献给最可爱的人 龙州英名墙落成有感
崇尚军人、崇尚英雄,迷失的信仰,会有导航灯标。为国效力、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将被推崇,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会筑牢。在此,笔者借用伟人一句名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吉隆县贡当乡要建设“边境党性教育基地”,我来讲讲那座烈士陵园……
上世纪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西藏军区162团从昌都调防吉隆县,改称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边防六团,其中一营接替了原边防部队戍边任务而进驻贡当区,担负着剿匪戍边、维护边防稳定的任务
勿忘境外中国军人烈士
强军、强国,离不开军人、离不开英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军人、离不开英雄。一个敬仰军人、敬仰英雄的民族,注定是一个勇往直前的民族。
英勇的范家三姐妹,个个是美女,三人的丈夫是开国上将中将和少将
范家三姐妹婚后与丈夫并肩战斗,他们陪伴丈夫走过了艰苦的战争年代,彼此扶持相伴一生,虽然范家三姐妹鲜为人知......
李大淮总编辑一行到江津区,铜梁区调研英雄公益团队
五一节前夕,英雄文化传播(重庆)公司董事长,英雄文化网总编辑,崇尚英雄公益志愿者总团团长李大淮先后到聂荣臻元帅故里江津区,英雄邱少云烈士故里铜梁区考察调研。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以英雄为坐标,意味着我们要自觉将英雄精神融入到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实际行动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站稳脚跟,屹立不倒;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勇往直前!
【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邓小平一生所担任的职务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人民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虽然早已为世人所知,但他一生中究竟都担任了哪些职务,一些与邓小平有关的书籍却介绍得不甚详细。
20岁时修建成昆铁路牺牲长眠四川!安徽籍烈士55年后与亲人“重逢”,弟弟墓前祭拜
又逢一年清明节,又是慎终追远时。近日,在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烈士陵园,长眠于此55年之久的烈士陶玉周与亲人“重逢”了。
爱的呼唤:老山英雄妻女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个用泪水和爱心浇铸出来的真情故事:一位老山前线烈士的妻子含辛苦茹苦,抚养着丈夫还未来得及看一眼的女儿,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有一天能带着女儿来到丈夫牺牲的地方,让她看一看长眠在那里的爸爸。
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第一位师级军官是谁
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就连一幅照片或一幅画像也没有留下来。洪超是红军长征中最先陨落的一颗将星。
新华社公布新增57个禁用词!
新华社在《新闻阅评动态》第 315 期发表《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中规定了媒体报道中的禁用词,体现了人道主义和主权意识。
她是红军的后代,死后无偿捐献身体器官,救治了好几个人…
战场上,我们曾经在军帽里衬和领章背面都注明了血型,随时准备把自己的血液捐献给负伤的战友,我当时感觉这个举措是必须的,挺神圣的,不曾想,就在和平时期的今天,不仅有人捐献自己的血液,更有捐献自己身体器官的人,这个举动同样显得无比神圣,我的侄女雪雪,便是那些捐献者的其中之一。
为了纪念,不要忘记——生命之催化乐章
3月16日至17日,在闵恩泽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由中国石化主办的“功勋不朽、薪火永传”弘扬闵恩泽科学家精神系列学术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
一代红色演讲家蔡朝东讲述98口棺材的故事——收复者阴山之战!
1984年4月28日,昆明军区14军40师打响了收复老山的战役。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和昆明军区收复两山的作战部署,在集中主要兵力收复老山之时,再以一部兵力同时收复者阴山,这就拉开了八十年代的“两山作战"序幕。
这位电影武打明星,真实身份竟是隐蔽战线上的红色特工
他奋斗在中共情报战线上,与李克农、钱壮飞并称为“龙潭三杰”,他参与拍摄了中国第一部黑白武侠电影《燕山侠隐》,他就是胡底。
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四位“公主”的不同命运
1991年1月,《中华儿女》杂志刊出陶斯亮所写的《我和聂力、李讷、林豆豆》一文,一时洛阳纸贵,杂志一印再印,各种文摘报刊更是蜂拥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