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英雄旗帜

】原文由老山女兵谢楠写于2003年11月。彩色图片由陆荣华提供,黑白图片和相关资料来源于2000年06月02日《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第4版专题报道《爸爸,女儿看您来了!》(摄影报道:高林胜、赵剑波)


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再次讲述这个并不遥远但又很“遥远”的故事。献给当年牺牲的英烈们!向长眠在南疆的烈士和他们的家人及所有参战军民致敬!


【温馨提示:本文较长,请在时间充裕下仔细阅读。】

编者序言:
谁人没有父母?谁人没有儿女?谁不愿享受家庭温暖、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然而,在祖国南疆长达10余年的烽火硝烟中,无数戍边军人,用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义无返顾地告别家乡,离别亲人,走上保卫祖国的战场。许多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祖国的南疆。

吉兴林烈士于1978年底由南京军区某部补充至昆明军区某作战部队,曾参加过1979年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1984年4月28日在收复老山作战中牺牲。吉兴林烈士牺牲10天后,他的女儿云云出生。

年幼的云云没有享受过什么是父爱。从她记事起,就一次次独自站在父亲的照片前,在心中想念着父亲。每当看到别的孩子骑在父亲的肩头,脸上绽开着幸福的笑颜时,幼小的云云不禁会悄悄地流泪。她多想也象别的孩子一样,与父亲一起嬉戏玩耍,留下一串串朗朗的笑声。

16年后,云云从江苏老家第一次来到父亲长眠的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双手紧紧抱住父亲的墓碑。此时,一个从未与父亲谋面的女儿对父亲的所有思念,化作滚滚泪水洒向那片红色的土地……


吉兴林生前照片
烈士妻女的南疆魂


这是一个用泪水和爱心浇铸出来的真情故事:一位老山前线烈士的妻子含辛苦茹苦,抚养着丈夫还未来得及看一眼的女儿,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有一天能带着女儿来到丈夫牺牲的地方,让她看一看长眠在那里的爸爸。


整整16年了,这个愿望一直都未能实现。2000年3月,烈士的女儿突然被查出患有脑胶质瘤病,生命垂危……



当年躺在病床上的云云,无时不在盼望着到云南看爸爸

就在这时,一颗颗关爱的心,一双双援助的手从四面八方向她们拥来,真情又在这里汇聚成熊熊的火焰,汇聚成了新世纪壮美的“高山下的花环”!

烈士妻女魂牵南疆16载









江苏“一朵云”引来爱雨泪绵绵

眼见妈妈为自己的病一天天变得憔悴,云云一次又一次地告诫自己一定要挺过去。为了让妈妈不再为她无望而繁忙地寻医奔走,她偷偷地写了一封“求医信”:

……16年来,我的妈妈又当爹又当娘……在妈妈全身心地呵护下,我已成长为一名高中一年级学生。正当我憧憬着美好前景的时候,灭顶之灾又一次降临到我们这个不幸的家庭,我被检查出患有下丘脑胶质瘤病,它将严重地威胁我的生命。16年前,妈妈失去了爸爸,今天又面临着失去她最心爱的女儿的危险,这是何等残酷啊……我知道我生命就是妈妈的生命,死亡对于我来说并不可怕,但我不忍心抛下我的妈妈,我要为妈妈坚强活下去。我想找到名医和专家为我治病,请好心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向站在死亡边缘的我伸出援助之手吧!

这封字里行间洋溢着母女情深的求医信,打动着无数善良人的心。

江苏省灌云县县委书记汤建鸣,县长顾绍平走进了这个四壁皆空的家。他们代表全县人民为烈士母女送上10000元慰问金。

连云港市市委书记郁家树也来了,他带来了连云港市市民自发捐助的20000元捐款。郁书记握着陆荣华的手激动地说:“你一定要挺住,全市人民都在支持和关注着你们母女俩。”

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在看到云云的求医信的当天,就赶到灌云县,把她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干部病房,让省人民医院黄峻副院长担任云云的主治医生,一再嘱咐要邀请全国一流的脑外科专家为云云会诊,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烈士遗孤的生命。

江苏常州市的一名普通工人胡世明,得知云云的情况后,产生了要把云云爸爸墓地的照片拍下来送给云云的想法。2000年4月29日晚上11点,他背着摄影器材乘上了开往云南的181次列车。当他到达麻栗坡边防检查站时,由于没带相关证件,检查站不让通行,当他说明来意并给他们看有关报道时,该站的战士们感动了,破例为他放行。

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周围的群众都纷纷加入寻找吉兴林墓地的行列。整整两个小时,他们终于找到了吉兴林的墓碑。胡世明举起相机,动情拍下这一幕……2000年5月9日,胡世明风尘仆仆地回到南京,他来不及喘一口气,就把吉兴林墓地的照片送到云云手里。

云云终于见到“爸爸”了,那是一张长满青草的坟墓的照片,那坟茔下面躺着的就是她日思夜想的爸爸。每到清明节,云云都陪着妈妈向爸爸长眠的那块土地的方向放飞自己的思念。今天,她终于在照片上看到了爸爸的坟茔! 

云云把爸爸坟墓的照片放在桌子上,母女俩个相拥着站在照片前。云云擦着眼泪说:“爸爸,我一定要坚强地挺过去。”听着女儿的话,陆荣华哽咽着说:“兴林,我们母女俩一定会来看你,你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让我们母女俩无时不思念着……”

当云云母女那真情动人的故事在云南传开之后,在这块吉兴林烈士流血的红土高原上,那浓浓的真情顿时燃起熊熊的爱心火焰。

昆明市白塔路做小本生意的张家荣女士在含泪读完云云的信后,把原本用来购货5000元捐给了云云,她深情地说:“16年,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太不容易了,这5000元钱就作为母女俩去麻栗坡的路费吧!”

昆明两位不愿留下姓名的年轻人,把用来结婚的钱捐献给云云,他们说婚期可以向后推延,为云云治病是决不能拖延的呀!

昆明志诚旅行社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即邀请他们来云南,并愿意承担云云母女来昆明的全部费用。陈雁冰经理在邀请信中说:“云云的父亲长眠在这里,他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作为云南人,我们有责任为我们的英雄和英雄的亲人尽一份力。”

云云的病情更是牵动着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干部战士的心,他们把积攒的每一分钱都捐献了出来,以表达对烈士妻女的关爱。仅一天时间,这个部队就捐款30000元。

麻栗坡县把1999年新增的10000元财政收入,全都捐给云云用来治疗。这个贫困县,为拯救烈士遗孤的生命,已是倾力而为了。

云南省司法厅干部张洋把一生积攒的10000元钱捐给了云云,他深情的说:“在这块土地需要她父亲这样的英雄的时候,她的父亲义不容辞地献出生命,当烈士亲属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奉献的呢?”

2000年5月12日,云南省社会各界向陆荣华母女俩发出邀请: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队、麻栗坡县县政府、昆明志诚旅行社、参加两山作战的老战士……面对这雪片般纷至沓来的邀请函,母女俩激动得泪雨涟涟。

在爱心的牵引下,2000年5月21日,云云母女俩终于到云南圆梦来了。为了这一天,母女俩苦苦等待了16年!

一片真情,那是沐浴阳光的花环







拍成图片,她要把它带回家,把爸爸带回家……

泪洒万里:烈士妻女梦终圆

5月23日,一支爱心车队驶出昆明,向滇南方向进发。这一天,陆荣华母女俩要去麻栗坡祭奠亲人。当这支爱心车队驶近麻栗坡县城时,“云云,麻栗坡就是你的家”的巨幅标语悬挂在公路旁,云云母女俩走下车,向迎候在公路两旁的人群深深的鞠躬,再鞠躬…… 云云被妈妈搀扶着走进麻栗坡烈士陵园,她一手提着自做的花篮,一手提着装有苹果和香蕉的篮子,听妈妈说这些都是爸爸最爱吃的水果。这些水果是母女俩来之前专门到市场上一个一个精挑了带来的,每一个都用手擦了又擦,云云要送给爸爸最新鲜最干净的水果。


6排22号,是吉兴林烈士长眠的地方。



吉兴林烈士长眠在云南省麻栗坡烈士陵园

远远地,母女俩就见到吉兴林的墓碑。母女俩朝墓碑跑去,上台阶时,双双跌倒了,又相互搀扶着站起来。



一到墓地,云云和母亲扑向亲人

在墓碑前,陆荣华抚摸着墓碑说:“云云,快叫爸爸呀,这就是你爸爸。”云云“扑通”一声跪在墓前:“爸爸,我来看你了,我是云云呀!我们回家,回家……”



妻女抚碑呼唤:“我们看你来了……”

陆荣华也跪在地上,用头碰着墓碑哭喊着丈夫的名字:“兴林,你说你打完仗就回来给孩子洗尿布,如今女儿都16岁了,你却一直都不回来,这就是我们的女儿,你看都没看上一眼就走了。从小到大,云云把对你的思念 一直埋藏在心底,我们想你,我们母女千里迢迢来看你,你却不说一句话。兴林,你听见了吗?”


陆荣华用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墓碑上“吉兴林烈士”几个大字,用白色的手绢细细地擦着落在丈夫墓碑上的尘土,最后紧紧的抱住墓碑不放:“兴林,咱们回家吧!你知不知道云云在生病?我好想你能帮帮我呀!”


母女俩把挽联挂在吉兴林烈士墓前:“朝朝暮暮魂牵梦萦南疆十六载,了却宿愿泪洒万里妻女为英烈”,这是妻女对他一片真情的倾述!风轻轻地卷动着悬挂着坟墓前的挽联,发出呜咽的声响。



云云捧起一把泥土,包在手帕里说:“爸爸,咱们回家吧!”

哽咽声声,母女俩一步一把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烈士陵园。又来到了吉兴林最后战斗的地方——老山。“云云,你是老山的女儿”的巨幅标语高高地悬挂在老山主峰。望着爸爸当年流血的土地,如今已是那么宁静,云云轻轻地说:“愿这块土地永远安宁!”


在离开麻栗坡时,云云把积攒10多年准备到云南来的路费交给麻栗坡县县政府,让他们用这些钱逢年过节买一些祭品,祭奠那些和爸爸一起长眠的南疆的英烈。当她把那叠得整整齐齐的178元钱交到麻栗坡县副县长李明光手里,所有在场的人都无不为动容。



路费得到了大家的资助,云云便将攒下的178元交给麻栗坡县领导

5月27日,云云要离开云南了,云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爱心车队把云云母女送到昆明机场,已在那里等候的云南航空公司中心售票处的同志把精心扎制的一束黄玫瑰送到了云云和陆荣华的手里,捧着这鲜艳的玫瑰,陆荣华热泪盈眶:“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受到云南人民的热情接待。来的时候,我和云云是怀着对吉兴林的思念而来的,现在,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圆了16年未圆的梦。我会把云南人民的每一份关怀和祝福都铭记在心间。”


离登机只有10多分钟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为他们母女俩送去祝福:“祝你平安,祝你平安,所有快乐都围绕在你身边……”一向不爱说话的云云告诉记者:“在云南的这几天,是我16年来最难忘的日子。我不仅见到了爸爸,也认识了那么多好心的人,云云一定会坚强起来,一定会再来云南的。”

(以上资料为好友李志彬记者提供)


相依相伴的母女

李志彬的这篇文章在《知音》杂志上发表后,蘸着千万人的泪雨,把对烈士遗孤的殷殷的期盼,连同对她的病情的牵挂和关怀,一同带到了陆荣华母女生活中来,转眼三年过去了,云云,你好吗? 



陆荣华和女儿吉云云合影

今年春节前夕,我回访麻栗坡墓地的时候,特意去到了吉兴林烈士的墓前,为了使这位老连长不在墓地里牵挂他病重中的孩子云云,我特意单独给他送了花圈,挽联上写到:“您孩子吉云云是老山的孩子,上帝会保佑她,战友们会爱戴她,您安息吧!!”。



老山女兵谢楠当年给吉兴林烈士敬献的花圈 

或许是前去祭奠烈士的人太多了,吉兴林烈士墓前水泥地,已经踩得破碎不堪了,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我不愿意看见兴林烈士就这样凌乱的墓穴过年,于是我特意找来了墓地工作人员,留了点钱,请他们无论如何也在30夜晚上之前修复,让九泉下的兴林大哥欢欢喜喜的过一次大年。我同时也把这份牵挂一同带到了江苏灌云县云云的家里,老山又一次把我和陆荣华嫂子和云云的心和情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我们成为了朋友、知己。19岁的云云现在灌云县中学读高三,每天往返4趟,每次骑车10分钟,患病的阴影从她脸上一扫而光。焦虑惆怅的面容开始露出了灿烂色彩了。


自打云云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出来后,横跨数省的人们不仅被陆荣华嫂子继承烈士遗愿的执着所打动,同时还为云云的病情牵肠挂肚。从老山回去后,南京军区总医院的专家们组织医疗队为她会诊,并免费治疗。之后南京、上海、北京、武汉、四川、云南等地的专家们纷纷来电来信邀请云云前去治疗;最终她接受了南京秦淮区门西医院王爱玲医生的中医治疗,每天三剂药汤,三年从来没有间断过,现在头疼不像最初那么频繁了、严重了,精神也好多了,去年12月份,在连云港人民医院做核磁共振结果显示:病情稳定,没有发展。医生高兴的说:“这简直是奇迹!”。所以,这也是三年来云云一直坚持上学的原因。 


在我和云云书信和电话交往中,发现云云一天天在变化,原来沉默寡言的她,现在的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通电话里时不时的给我来上几句调皮幽默的话语,逗得我捧腹大笑。为了使我们的电话粥不至于影响云云高考前的冲刺,我武断的制定了规定:“高考前我们不再通电话。”云云嘟嘟着不服,我说是“命令”。云云不情愿地接受了。不过没有几天她还是忍不住抢妈妈手中的电话,我也不忍,还是把“命令”变通了一下,只是时间控制在几句话之内,而且都是鼓励的话题。


陆荣华嫂子时常给我讲起她和吉兴林大哥的故事,讲他们的相识、相知、相爱、相恋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婚礼,他们见的最后一面。她说没有事情的时候她还会背着云云翻出兴林大哥给她的书信,一个人静静的看看,摸摸兴林大哥的相片,感觉到格外的亲切,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看着陆荣华嫂子沉湎于对丈夫的思念中,我后来有些不忍,试探着劝道:“嫂子,您生活得太苦?这么多年就没有想着找一个人?”嫂子平静而又坚定的说:“不!兴林给我留下的印象太完美了。我永远忘不了他,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把他没有见过面的女儿抚养成人、成才。这样才对得起他啊。”嫂子在给我说的时候,显得非常平和轻松,我在电话的另一端却咽哽了,说不出了话,我由衷的感动——为他们这份坚贞不渝的爱情。


现在的云云正在高考前夕的冲刺中,看她这样努力,他们学校老师不忍劝她:“如果你觉得能参加高考就参加,不能够参加就不参加了。”灌云县领导也非常关心她:“即使你上不了大学,也安排你的工作。”然而云云却说:“我的生命是大家给的。想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想多学点知识,将来更好的报答社会,报答爸爸、妈妈,报答所有关心我的人。”


云云还对我说:“云南是爸爸长眠的地方,我喜欢山青水秀的云南,也喜欢好客、热情的云南人。我的理想就是去云南读书,那里离爸爸近,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 


到云南上大学成了云云新的期盼。


云云后来终于考上了云南大学。大学四年毕业后,病症消失,返回老家中学当了一名教师,结婚生子,为纪念吉兴林,儿子取名“朱喆”……



2003年,云云考上了云南大学,实现了她到爸爸战斗过的地方上大学的梦想

吉兴林烈士墓的最新照片。墓碑上已经镶嵌了吉兴林烈士的烤瓷照片,两边写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