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英雄旗帜 【注】原文由老山女兵谢楠写于2003年11月。彩色图片由陆荣华提供,黑白图片和相关资料来源于2000年06月02日《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第4版专题报道《爸爸,女儿看您来了!》(摄影报道:高林胜、赵剑波)。 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再次讲述这个并不遥远但又很“遥远”的故事。献给当年牺牲的英烈们!向长眠在南疆的烈士和他们的家人及所有参战军民致敬! 【温馨提示:本文较长,请在时间充裕下仔细阅读。】 这是一个用泪水和爱心浇铸出来的真情故事:一位老山前线烈士的妻子含辛苦茹苦,抚养着丈夫还未来得及看一眼的女儿,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有一天能带着女儿来到丈夫牺牲的地方,让她看一看长眠在那里的爸爸。 整整16年了,这个愿望一直都未能实现。2000年3月,烈士的女儿突然被查出患有脑胶质瘤病,生命垂危…… 5月23日,一支爱心车队驶出昆明,向滇南方向进发。这一天,陆荣华母女俩要去麻栗坡祭奠亲人。当这支爱心车队驶近麻栗坡县城时,“云云,麻栗坡就是你的家”的巨幅标语悬挂在公路旁,云云母女俩走下车,向迎候在公路两旁的人群深深的鞠躬,再鞠躬…… 云云被妈妈搀扶着走进麻栗坡烈士陵园,她一手提着自做的花篮,一手提着装有苹果和香蕉的篮子,听妈妈说这些都是爸爸最爱吃的水果。这些水果是母女俩来之前专门到市场上一个一个精挑了带来的,每一个都用手擦了又擦,云云要送给爸爸最新鲜最干净的水果。 6排22号,是吉兴林烈士长眠的地方。 远远地,母女俩就见到吉兴林的墓碑。母女俩朝墓碑跑去,上台阶时,双双跌倒了,又相互搀扶着站起来。 在墓碑前,陆荣华抚摸着墓碑说:“云云,快叫爸爸呀,这就是你爸爸。”云云“扑通”一声跪在墓前:“爸爸,我来看你了,我是云云呀!我们回家,回家……” 陆荣华也跪在地上,用头碰着墓碑哭喊着丈夫的名字:“兴林,你说你打完仗就回来给孩子洗尿布,如今女儿都16岁了,你却一直都不回来,这就是我们的女儿,你看都没看上一眼就走了。从小到大,云云把对你的思念 一直埋藏在心底,我们想你,我们母女千里迢迢来看你,你却不说一句话。兴林,你听见了吗?” 陆荣华用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墓碑上“吉兴林烈士”几个大字,用白色的手绢细细地擦着落在丈夫墓碑上的尘土,最后紧紧的抱住墓碑不放:“兴林,咱们回家吧!你知不知道云云在生病?我好想你能帮帮我呀!” 母女俩把挽联挂在吉兴林烈士墓前:“朝朝暮暮魂牵梦萦南疆十六载,了却宿愿泪洒万里妻女为英烈”,这是妻女对他一片真情的倾述!风轻轻地卷动着悬挂着坟墓前的挽联,发出呜咽的声响。 哽咽声声,母女俩一步一把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烈士陵园。又来到了吉兴林最后战斗的地方——老山。“云云,你是老山的女儿”的巨幅标语高高地悬挂在老山主峰。望着爸爸当年流血的土地,如今已是那么宁静,云云轻轻地说:“愿这块土地永远安宁!” 在离开麻栗坡时,云云把积攒10多年准备到云南来的路费交给麻栗坡县县政府,让他们用这些钱逢年过节买一些祭品,祭奠那些和爸爸一起长眠的南疆的英烈。当她把那叠得整整齐齐的178元钱交到麻栗坡县副县长李明光手里,所有在场的人都无不为动容。 5月27日,云云要离开云南了,云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爱心车队把云云母女送到昆明机场,已在那里等候的云南航空公司中心售票处的同志把精心扎制的一束黄玫瑰送到了云云和陆荣华的手里,捧着这鲜艳的玫瑰,陆荣华热泪盈眶:“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受到云南人民的热情接待。来的时候,我和云云是怀着对吉兴林的思念而来的,现在,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圆了16年未圆的梦。我会把云南人民的每一份关怀和祝福都铭记在心间。” 离登机只有10多分钟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为他们母女俩送去祝福:“祝你平安,祝你平安,所有快乐都围绕在你身边……”一向不爱说话的云云告诉记者:“在云南的这几天,是我16年来最难忘的日子。我不仅见到了爸爸,也认识了那么多好心的人,云云一定会坚强起来,一定会再来云南的。”
一到墓地,云云和母亲扑向亲人
妻女抚碑呼唤:“我们看你来了……”
云云捧起一把泥土,包在手帕里说:“爸爸,咱们回家吧!”
路费得到了大家的资助,云云便将攒下的178元交给麻栗坡县领导
李志彬的这篇文章在《知音》杂志上发表后,蘸着千万人的泪雨,把对烈士遗孤的殷殷的期盼,连同对她的病情的牵挂和关怀,一同带到了陆荣华母女生活中来,转眼三年过去了,云云,你好吗? 今年春节前夕,我回访麻栗坡墓地的时候,特意去到了吉兴林烈士的墓前,为了使这位老连长不在墓地里牵挂他病重中的孩子云云,我特意单独给他送了花圈,挽联上写到:“您孩子吉云云是老山的孩子,上帝会保佑她,战友们会爱戴她,您安息吧!!”。 或许是前去祭奠烈士的人太多了,吉兴林烈士墓前水泥地,已经踩得破碎不堪了,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我不愿意看见兴林烈士就这样凌乱的墓穴过年,于是我特意找来了墓地工作人员,留了点钱,请他们无论如何也在30夜晚上之前修复,让九泉下的兴林大哥欢欢喜喜的过一次大年。我同时也把这份牵挂一同带到了江苏灌云县云云的家里,老山又一次把我和陆荣华嫂子和云云的心和情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我们成为了朋友、知己。19岁的云云现在灌云县中学读高三,每天往返4趟,每次骑车10分钟,患病的阴影从她脸上一扫而光。焦虑惆怅的面容开始露出了灿烂色彩了。 自打云云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出来后,横跨数省的人们不仅被陆荣华嫂子继承烈士遗愿的执着所打动,同时还为云云的病情牵肠挂肚。从老山回去后,南京军区总医院的专家们组织医疗队为她会诊,并免费治疗。之后南京、上海、北京、武汉、四川、云南等地的专家们纷纷来电来信邀请云云前去治疗;最终她接受了南京秦淮区门西医院王爱玲医生的中医治疗,每天三剂药汤,三年从来没有间断过,现在头疼不像最初那么频繁了、严重了,精神也好多了,去年12月份,在连云港人民医院做核磁共振结果显示:病情稳定,没有发展。医生高兴的说:“这简直是奇迹!”。所以,这也是三年来云云一直坚持上学的原因。 在我和云云书信和电话交往中,发现云云一天天在变化,原来沉默寡言的她,现在的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通电话里时不时的给我来上几句调皮幽默的话语,逗得我捧腹大笑。为了使我们的电话粥不至于影响云云高考前的冲刺,我武断的制定了规定:“高考前我们不再通电话。”云云嘟嘟着不服,我说是“命令”。云云不情愿地接受了。不过没有几天她还是忍不住抢妈妈手中的电话,我也不忍,还是把“命令”变通了一下,只是时间控制在几句话之内,而且都是鼓励的话题。 陆荣华嫂子时常给我讲起她和吉兴林大哥的故事,讲他们的相识、相知、相爱、相恋的过程,以及他们的婚礼,他们见的最后一面。她说没有事情的时候她还会背着云云翻出兴林大哥给她的书信,一个人静静的看看,摸摸兴林大哥的相片,感觉到格外的亲切,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看着陆荣华嫂子沉湎于对丈夫的思念中,我后来有些不忍,试探着劝道:“嫂子,您生活得太苦?这么多年就没有想着找一个人?”嫂子平静而又坚定的说:“不!兴林给我留下的印象太完美了。我永远忘不了他,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把他没有见过面的女儿抚养成人、成才。这样才对得起他啊。”嫂子在给我说的时候,显得非常平和轻松,我在电话的另一端却咽哽了,说不出了话,我由衷的感动——为他们这份坚贞不渝的爱情。 现在的云云正在高考前夕的冲刺中,看她这样努力,他们学校老师不忍劝她:“如果你觉得能参加高考就参加,不能够参加就不参加了。”灌云县领导也非常关心她:“即使你上不了大学,也安排你的工作。”然而云云却说:“我的生命是大家给的。想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想多学点知识,将来更好的报答社会,报答爸爸、妈妈,报答所有关心我的人。” 云云还对我说:“云南是爸爸长眠的地方,我喜欢山青水秀的云南,也喜欢好客、热情的云南人。我的理想就是去云南读书,那里离爸爸近,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 到云南上大学成了云云新的期盼。 云云后来终于考上了云南大学。大学四年毕业后,病症消失,返回老家中学当了一名教师,结婚生子,为纪念吉兴林,儿子取名“朱喆”……
吉兴林烈士墓的最新照片。墓碑上已经镶嵌了吉兴林烈士的烤瓷照片,两边写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