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79年那场对越还击战,转眼40年过去了,历经两代人。年轻人,如数家珍地说出10个艺人、10个球星的姓和名,却不记得共和国最近那场战争中英雄姓和名。静好岁月中的人们,渐渐淡忘了陵园中保家卫国的烈士、渐渐淡忘了忠骸散落异国他乡的烈士,更不知道,还有民兵烈士,还有至今未归的民兵忠魂。
苍天漏了,女娲去补,洪水泛滥,李冰去疏,虽人寡,敢替天行道。勿忘初衷、勿忘英烈,有担道义者,奔呼于朝野,于2019年3月12日在龙州烈士陵园,为对越还击战中332位未归军人建立“烈士英名墙”,英魂归来,感天动地。
今天,2019年9月26曰,在陈松老兵及多方努力下,位于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烈士陵园,镌刻着308位民兵烈士的“民兵烈士英名墙”落成并揭幕祭奠。父祭子、子祭父、妻祭夫、弟祭兄,老兵祭战友,人头攒动。40年的怀念、40年的泪水、40年的压抑,奔泻而出,撼动十万大山。
奠基共和国的淮海战役,10万将士、10万民工。共和国元帅陈毅说过,淮海战役是民兵用小车推出来的。战争中,民兵是保障、民兵是战士、民兵是亲人。
40年前的对越还击战,支前民兵,随大军出境作战。41军121师执行战役穿插,民兵肩扛背负粮弹、辎重同行,战斗中,伤员、烈士由民兵担架随队前行。越境穿插,敌情就在身边,随时随地发生战斗,民兵战友的负担很重、自卫能力很弱,险象环生。
出境第一天,121师基指传来防化学武器口令,指战员们紧急戴上防毒面具,不远处的民兵战友,只有少数人在口鼻部蒙上毛巾。虽是一场虚惊,却发现民兵战友没有装备防毒面具。民兵队伍组建仓促,没防刺鞋、没剃光头、没验血型,这些要命的防护措施均没有,便匆匆与大军一起踏上了危机四伏的穿插之路,勇敢的人们,除敬佩,更为你们捏一把汗。
夜暗,越人特工队混入我穿插队伍,杀害毫无防备的民兵战友,将“田阳担架队”胸牌取下,戴在自己胸前,制造混乱,杀害伤员。越人与我广西民兵外貌极为相似,难分楚汉,为甄别敌我,被信任的民兵去辨认自己伙伴。无奈,这是一支刚组建的队伍,彼此不熟悉,且方言多出,难于沟通。军情紧急,穿插不等人,战场处置,难免冤假错案。
2月19日上午,121师基指翻越险地天丰岭,路经昨夜激战之地。那晚,步兵团穿插此地,越军借助夜暗及地形熟悉,拿出看家本事,与我军周旋、阻击。混战中,我军、民均有死伤。民房下、小路边,横卧多具遗体,映入121师基指官兵眼帘,惨烈至极。有着民服者,其中定有我民兵战友,无奈,生者难辨敌我,况乎逝者,穿插队伍匆匆向前开拔。
我的民兵战友,没有经历军事训练,更没有战场经验,枪林弹雨中,不懂得规避,多有死伤。倒在异国他乡的民兵战友,没有明显标识,与越国民军难分,遗体无法掩埋。可谓青山处处遗忠骨,难得马革裹尸还。
三天战役、三天干粮,生死28天,穿插全军断粮。民兵战友的境况更差,仍然忍饥挨饿,瘦弱的身躯,肩负重担,抬着伤员,过封锁线,攀越深沟大壑,用生命护卫伤员,与担架上的战友,结下生死之交。
班师回国,正当春播季节。田阳的父老乡亲来队,哭诉耕地无丁,部队无言以对。大地作证,民兵战友付出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更多、更多……
在艰难的穿插路上,民兵战友流尽了汗水,甚至付出了生命,为部队完成穿插、为还击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你们的英勇、你们的付出,与军人一样,彪炳史册。
改革开放,你们走上战场,是支前民兵工,来到城市,是打工仔。你们生活在社会底层,成分最红,吃苦最多,贡献最多,收获却不是最多,有时候,还要靠维权讨取工钱。但你们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共和国发展建设,付出了生命、付出了汗水,同样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
农耕国度,农民是先祖,你们站在黄土地上,头顶青天,是民族、是共和国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今天,在那坡烈士陵园,立下“民兵烈士英名墙”,在共和国的大地上,镌刻上你们的英名,与烈士同在。虽然,308位民兵英雄的忠骸,仍在异国他乡的荒野里,但你们的英名,永远与青山、江河同在,永远记在家人、战友和人民的心中。民兵烈士,永垂不朽。
解放军121师参战官兵向田阳人民致敬、向田阳民兵致敬。
作者:绿林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