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霞姐。
也可能那种感受太过于复杂?复杂到我所储备的文字还不足以去表达?有名的原因,是城边上有一座烈士陵园,这里天天有人点烟敬酒放鞭炮,是我见过最喧嚣的一座烈士陵园。但喧嚣背后,是长眠于此的978位烈士,他们中99.9%没有儿女,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
这束玫瑰,想送给陵园里年纪最小的烈士贾云科,16岁上战场的他,还没经历过炙热的爱情。等到了陵园的花店后,才知道这里不卖玫瑰花,店家听说我们的想法后,把养在花盆里的一株玫瑰花给剪了下来。我相信,每一个走进烈士陵园墓碑方阵的人,说心中没有震撼,绝对是假话。统一的墓碑如统一着装的士兵一样,难分你我。只是墓碑上的名字,告诉我们,背后都是不一样的人生。而我们这些被他们庇护的人,该以怎样的姿态从他们身边穿行而过,接受他们的检阅?找到贾云科墓碑时,陵园快要关门了,祭奠的喧闹已经退却,夕阳映照之下,陵园有种肃穆的美。
16岁的他一脸稚气
贾云科是老山主攻团118团8连4班的战士,也是营里最年轻的火箭筒手。1984年4月28日凌晨,收复老山战役打响。118团作为这场战役的主攻团,只用了1小时57分就攻上了老山主峰。部队进攻时,贾云科就负伤了,副班长喊他下去,他不理睬,只是问:“你能不能介绍我入团?”贾云科牺牲时,双手还紧紧握住武器,架着的火箭筒被打了几个窟窿。当天上午10点左右,200多位战士的遗体用白布裹着,拉下了老山,清洗后送往麻栗坡烈士陵园。战前没有准备那么多棺椁,烈士们的遗体就被装在大大的塑料袋里安葬。贾云科牺牲的消息传回家里,四十岁的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我曾去看过不少烈士妈妈,才知道一夜白头、哭瞎双眼,这些词语都是真实存在的。麻栗坡烈士陵园,曾有一首催人泪下的诗,是写给烈士妈妈的:妈妈!那一定是你,
我听到了,那手工的绣花布鞋,踏在地上的声音。
从襁褓时开始就听着,一直听到穿上了绿色的军装。
当我在军营的梦乡中醒来,
仿佛有你轻轻的脚步来到我床前,
准备给我盖上裸露的手臂。
……

从1979年到1989年,中越在云南边境经历了漫长的十年恶交。一次次的战火,把这里的山峰和丛林变成了闻名于世的雷区和死亡之地。这里成了对手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了八十年代中国人心中的圣地。多少年轻生命永远留在这里,多少白发母亲再也盼不回儿子。和我同行的老兵张守政,在老山战役打响前,任118团子弟小学的教员。那时,他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战士,看到战友们都上战场,两次递交请战书,未果。他所在的118团1营,总攻还没开始,穿插途中就遭到敌人预设炮火覆盖,伤亡惨重,先后牺牲了82人。在地动山摇的炮火中,张守政也吓得全身发抖,嘴里含着的一口干粮,不知道是要咽下还是吐出。就在群龙无首的紧要关头,他在营长的火力掩护下,孤身迂回到敌人侧后方,打出了第一发82毫米无坐力炮,首发命中,摧毁敌重机枪一挺,毙敌2名。临危受命,张守政将打散的队伍重新收拢,组成45人的“敢死队”,继续向目标高地进攻。讲到这里时,他特别加重语气补充说:“真的,进攻的时候没有一人退缩。”战后,他把二等功推掉了。他说,牺牲的都还不够评,我活下来了,还要什么功。
驻守在老山的张守政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战争都是胜利的号角,都是凯旋的赞歌,但战争的亲历者会告诉你,每一个都只是幸存者。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决定胜与败的因素太多太多,打仗容易评功难。在老山作战中,1营因为穿插失利,尽管付出了很大牺牲,但因未能在规定时间拿下目标高地,不仅没有嘉奖,带队的副团长受到严厉处分。突然理解张守政为何会特别强调:“进攻的时候,没有一人退缩。”这场战役离我们如此之近,如此的惨烈和悲壮,但我们都在加速遗忘。作为一名真实战争故事的记录者,我非常清楚,这些年轻的战士,无论他们的表现多么骁勇,无论他们的目的多么崇高,对他们的宣传太少,以至于和民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这种隔阂,让无数参战老兵感到委屈;这种委屈,也映射到我,走进陵园感受后更加明显。因为我明白,在战场上,每一个士兵都是为了他的国家和人民在战斗,他们的牺牲是平等的。
这次去麻栗坡烈士陵园,正是清明节,又正值老山战役胜利四十周年纪念,全国各地的参战老兵,能来的都来了。老兵们以排、连、营为单位,一次次走进麻栗坡烈士陵园。大家没明说,但心里都清楚,老兵们老了,能来一次是一次。他们搬来一箱一箱的酒,拆散一条一条的烟,拿着一张小字条,挨个墓碑数过去,第几排第几号,找到熟悉的战友。那种感情,只属于经历生死,只属于可以交出后背的兄弟。
老山主攻连118团8连连长彭燕良祭奠战友
除了敬酒,就是用酒擦拭墓碑,这也让麻栗坡烈士陵园成了酒香味最重的一个陵园。有家乡带来的酒,有老山本地酿的酒,还有大家都熟知的茅台酒。大家将酒泼洒在墓碑上,开始擦拭,从上到下,不放过每一个缝隙。我站在旁边,会忍不住想,他们很像在擦拭伤痕累累的战友遗体。上战场的军人未必都能喝上庆功酒,但老山的军人们,没有一个人拒绝出征酒。对越自卫反击战“出征”前,能喝上一口茅台,成了战士们不约而同的心愿。有一次出征前,军长问突击队员:“你们还有什么愿望吗?组织尽量满足。”大家都不说话,突然,一个清脆的声音喊道:“总听说茅台酒,但还没喝过,能不能在出发前喝上一口?”战士话音刚落,战友们都笑了。可是军长没有笑,他命令警卫员:“去把能买到的茅台酒都买来,为战士们壮行!”战士们喝完酒后,在“砰砰砰”的摔碗声中,悲壮地走向了战场,而这一碗酒对于他们而言,就是诀别酒。在转身时,突然一个战士喊道:兄弟们,咱们烈士陵园见了。
他们永远留在异乡的土地,守护这片神圣的国土
这些活下来的战士,都遵守当初的承诺,每年都会带着酒来到云南麻栗坡县烈士陵园,和战友们喝喝酒,聊聊天。
在拥挤的祭扫人潮中,有位老兵也在用茅台酒反复擦拭一块墓碑。这酒,老兵自己可能也不一定舍得敞开的喝。但此时,他将酒挥洒在墓碑上,左一遍,右一遍,让酒沁透了整个墓碑。被茅台酒清洗过的墓碑格外透亮,我过去一看,烈士名叫文吉美。老兵何祖猷向旁边的人介绍说,他俩是同学,关系很好,文吉美从小开始练武功,功夫相当了得,体质也很好。
那时候条件差,虽然老家是贵州,但也从来没有喝过茅台酒,这次带来,让他们喝个够。
当时我并未觉得异样,和老兵简单聊了几句就分开了。等我第三天回昆明,在路上回看陵园的视频,突然觉得烈士文吉美这名字很熟悉。赶紧把视频发给河南老兵曹银选看,他回信息说,是他的通讯员。曹银选是118团3营的副营长,1984年收复老山时,3营是主攻营,他负责带队指挥主攻连8连,当时的通讯员就是文吉美。在曹银选的记忆中,文吉美个子不高,很少说话,总是默默工作。战斗打响后,文吉美负重几十斤,一直跑在他前面探路,还根据炮弹飞来的声音判断弹着点,想方设法用身体去掩护曹银选。他对曹银选说,自己死了不要紧,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又没有妻儿牵挂,副营长千万不能“光荣”,还要指挥战斗呢。就在指挥队伍进攻54号高地时,曹银选突然遭到敌人高射机枪的疯狂扫射,左侧战士牺牲,守护在右侧的文吉美,一把将他推下山坡。等曹银选从山沟爬上来,紧急呼喊文吉美时,却再也听不到那声熟悉的“到!”了。只见一位不认识的战士,正在给文吉美包扎头部的伤口,文吉美满头都是血,嘴唇紧闭。曹银选扑过去抱起他:“小文!小文!”见没有任何反应,曹银选摸了摸小文的脉搏和心脏,已经都停止跳动了,手也渐渐冷却。他用手帕擦去文吉美脸上的泥土、汗水、鲜血,把他身上横七竖八的沉重战斗装备一件件卸下来,让烈士的身躯平躺在老山上……
曹银选将战友们的故事记录在《老山战役》一书中
曹银选不主张写,不是他们没有抱定为国捐躯的信念,而是有信心完成作战任务胜利归来。战场上,指挥官时时刻刻都处在高度紧张和危险之中,身边的通讯员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战友。而这些通讯员也都是挑选身体和军事素质好的,他们要随时准备为保护指挥官而献出宝贵的生命。尽管文吉美的牺牲是职责所在,但曹银选一直觉得自己欠文吉美一份情,常常深感负疚。
1986年,曹银选转业回到河南老家,开始了寻亲之旅。可惜当时通讯落后,只知道烈士家住在贵州凯里边远的农村,他拜托战友去找,得知因当地修水库搞移民搬迁,不知道具体地址了。直到2007年,贵州的战友才传来好消息,找到文吉美家人了。文吉美牺牲后,母亲经受不住打击心脏病发作去世,哥哥和弟弟也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计,家中只有老父亲一人,靠着微薄的抚恤金艰难度日。曹银选听后很是牵挂,带着家人,辗转千里去看望日思夜想的亲人。看着不曾相识又似曾相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烈士家属,曹银选和全家人紧紧相拥,都哭成了泪人。
曹银选和烈士父亲讲述了烈士在战场上英勇表现
面对白发苍苍的老父亲,望着那张挂了20多年,早已经发黄的烈士照片,一股心酸涌上曹银选心头。曹银选知道,他说什么,文吉美都不会再回来了,这个家永远失去了最优秀的儿子。他把准备好的3000元送给老父亲,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要,说:“儿子是为国家牺牲的,保护他是应该的。”此后,曹银选和烈士的家人一直保持的联系,默默延续这份官兵情、战友情。
曹银选和烈士家属
曹银选是诸多指战员的一个代表,很多人问过他,你能活着回来,会感到幸运吗?他说,不。因为他的幸运是有代价的,是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去年我去河南郑州出差,当时曹银选就给我讲了文吉美的故事,讲到情深处,年逾六旬的他也哽咽了。当时我们就约定要把文吉美的故事写下来,但一拖再拖,一直没能完成这个约定。陵园里九百多块墓碑,这次却刚好拍到文吉美的墓碑。冥冥之中,真觉得这些烈士是有灵魂的。就在我离开麻栗坡没几天,曹银选也重返了那里,他的3营在老山战役中牺牲了39人,他得和这些兄弟都说上几句。
曹银选在祭奠3营牺牲战友
看着老兵们如此用情,我就在想,以后他们老了,来不了了,还有多少人会来看望这些烈士?有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担心时代变了,一些精神也会随之失落。记得离开麻栗坡的那天早上,在烈士陵园的祭拜队伍中,认识了一个4岁的男孩。他的外公是参战老兵,这次跟着外公重返旧战场,他跟在外公的后面,有模有样学着外公,立正、稍息和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