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鲁正之传》

区队长李子清,

出生入死真英雄。

鬼子撂跤威名传,

冀中战场有美名。

  说起李子清,在晋察冀一分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抗战时期,在两次晋察冀英模会上被评为“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解放后,平原游击队电影问世后,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干部都说李子清是电影人物李向阳的原型。


1940-1942年,李子清任徐水路东县七区区游击小队长

  李子清191811月出生于徐水县路东刘庄村一个雇农家庭。因为穷没钱上学读书,从小给地主扛长活。贫苦的生活,艰难的岁月,锻造了他坚韧的性格、抗争的精神和奋发的信念。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19岁的李子清,心中萌生了抗敌卫疆的朴素阶级斗志和民族意识,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为中华民族谋求独立生存的气节,毅然参加了本村游击小队,投入了抗日斗争的激流。

    1939年冀中抗校培训毕业后,李子清参加北上工作团来到徐水路东,被分配到路东七区(当时是二区)区小队,当时孟武是区小队队长,李子清任班长。孟武调往县大队后,李子清接替孟武任七区游击小队队长。在七区区小队三年时间,与区长李德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李子清没有读过书,文化程度低。但头脑灵活机智勇敢,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李子清不论在区小队、武工队和县大队,都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在端炮楼、扒铁路、炸桥梁等战斗中,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屡建战功。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击毙叛徒特务和日伪军政人员多名,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晋察冀边区英模会上被评为晋察冀边区民兵战斗英雄。

    19417月至9月间,日军在徐水推行了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在实行剿共,巩固治安的口号下,疯狂扫荡我敌后游击区。

    1941年秋后,日军在徐水推行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除继续强化伪组织,大肆建立据点碉堡外,实行了所谓新交通政策,在徐水新修公路数十条。同时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总力战。加紧扫荡和清剿严格限制占领区和游击区人民的行动,普遍清查户口,颁发良民证。为了消灭抗战骨干力量,提出让共产党员和抗日干部自首,对农村实行白色恐怖。在经济上,对解放区军民实行严密封锁对占领区人民群众严加控制,人民所需的食盐、火柴、煤油三种物资按户发证,在指定地点购买,严禁粮棉油等物资流入根据地。这个时期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徐水路东占领区和游击区的人民服役繁重,土地荒芜,收成大减,加上日伪机构派粮派款,百般搜刮,给徐水路东的抗日斗争增加了很大困难。


1941年,徐水路东县七区区长李德

     区长李德和武委会主任穆冠山、区小队长李子清看到敌伪日渐猖狂,骚扰烧杀我抗日村民肆无忌惮,尤其是东史端据点的鬼子,连续烧杀抢劫了几个村子酿成了几次血案,心里都堵了一口气,决定给敌人一个教训,打东史端敌人一次伏击,为被害的乡亲们报仇雪恨,也为了提振路东人民的抗战士气,震慑骚扰村民的小股敌伪,以减少对我抗日村民的袭扰。

    商定由武委会主任穆冠山负责摸清敌人的活动规律,恰好穆冠山认识据点内的一个伙夫,通过这个伙夫掌握了鬼子近期的行动规律。下河西炮楼位于东史端据点南边不远,只有伪军一个小队,兵力薄弱,但位于保津公路要道一侧,又是一个战略要点。鬼子不放心,每隔几日就要到下河西炮楼巡逻一次,每次巡逻出动一个班的兵力。

  根据这个情报,李德、穆冠山、李子清和区小队指导员刘春峰四人研究后,下决心打掉这个鬼子巡逻班,震慑一下敌人。敌人一个班,我方区小队三个班二十多人,再加上区干部人数占绝对优势,又是出其不意打伏击是有把握的,但关键是武器破旧,弹药太少,队员们都是第一次面对鬼子战斗,虽然斗志旺盛,但心里都没有底气。

 队长李子清接受了惩治日军的任务后,对敌人的情况和活动规律进行了反复侦察和研究,并拟定了周密的战斗方案。决定在位于两个据点的中间地段设伏,这样可以在敌人增援部队赶到前结束战斗。
   
战斗计划做得虽然很周密,李德的心中仍有些不踏实。因为这是徐水路东抗日武装第一次与日军正面交战,关系着全区整个抗日工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只能打胜,不能打败。再说,中国人做事都讲究有个好的开端,讲究第一。做事讲万事开头难,吃东西讲吃好第一口,商铺开店讲开业大吉,出门办事讲出师大利。总之,开头顺利,就预示着成功一半,开头不顺。便会在人们心头笼罩一层长久不能抹去的秽气。所以,人们在做第一件事和万事开始时,都是非常谨慎小心的。李德此时的心情也无需讳言,他反复思考着如何巧妙地消灭敌人,如何打击敌人疯狂的锐气,如何激发路东人民同仇敌低,抗日救国的热忱。这次战斗,必须尽可能的减少自己的伤亡,尽可能的多消灭敌人。这是在自己的家门口与敌人交手,地形我们熟悉,民情我们熟悉,如果在这种对我们有利,对敌人不利的条件下失了手,打了败仗,那就无法向全县人民交待,也会影响全县抗日斗争的发展形势。面对这样一种形势,李德怎不思绪万千!

   为了让这次战斗更有把握,报县委批准,动用了区里仅有的一批银元购买武器,李德派七区交通员张玉坤(李德妻弟),以商人的身份买了三把手枪两支长枪和一批弹药,这一仗总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内线传来了消息,两天后的上午,鬼子又要例行巡视下河西炮楼了。听到这个消息,战士们一方面兴奋异常,一方面又忐忑不安。李德给大家开战前动员会,鼓动大家说:小鬼子也是人,没什么可怕的,他在明我在暗,一个冲锋就能把他打垮了,豁出去不怕死才不容易死,打死一个就够本了!

   为了隐藏行踪,李德、穆冠山和李子清带领区小队二十多人,后半夜就出发赶到东史端到下河西中间,那里的萍河河堤上是鬼子必经之地。队员们埋伏在河堤旁的高粱地里,静静的等待敌人的到来。

   上午八九点钟,一队鬼子终于出现了,十来个鬼子排成一队长龙,头一个刺刀上挑着太阳旗,后边的鬼子一个个背着枪,懒散地走着。日军侵占徐水后,虽然到处杀人放火,制造事端,使人民群众蒙受了极大损失。但日军的无耻行径,几乎没有碰到什么阻击和反抗。在路东这一带,还没有发生过战事,鬼子没有丝毫的警惕。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人软弱可欺,行动也就越来越肆无忌胆。

   挑着太阳旗的鬼子已经进入埋伏圈了,后边稀稀拉拉走着的鬼子还远远的跟着。的一声枪响,一个战士由于紧张没等命令就打响了。紧接着李子清一枪撂倒了前边挑旗的鬼子,李德、穆冠山和队员们也纷纷向鬼子射击和投弹,鬼子战斗素养很高,遭到袭击后并不慌乱,端着刺刀向我方冲来。李子清向冲来的鬼子抬手就是一枪,没响卡壳了,鬼子的刺刀已到胸前,危急时刻李子清侧身躲过刺刀一把抱住鬼子,一跤撂倒鬼子翻到在地上,掐住鬼子的脖子直到翻了白眼。后边的几个鬼子听到前面枪响大作,一看中了埋伏,八路人多火力也猛,就转身逃跑了。李德李子清令众人打扫战场,带着战利品背着死伤的战士钻进青纱帐迅速撤离。

 这一仗打死三个鬼子,打伤两个,缴获了三八大盖五支,弹药若干。我方牺牲两名队员,负伤多人。七区抗击日寇的首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游击队长李子清空手夺白刃,与鬼子撂跤一战出名。从此在七区李德、李子清成了敌伪的眼中钉肉中刺,是敌寇悬重金捉拿、与欲除之而后快的八路军共产党的干部。

  李子清与李德在七区共同战斗两年后,调任徐水县大队、支队工作。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李子清所在的县大队改编为华北野战军某团,李子清任团长。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李子清跟随二十兵团入朝参战。抗美援朝结束回国后不久,李子清调任河北省沧州军分区参谋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子清升任沧州军分区副司令员,直到离休。


1950年,李子清任华北野战军某团团长


1960年,李子清任河北省沧州军分区副司令员

点赞(1)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