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鸭绿江》、《长津湖》两部大片热播时,四野四纵后人的我和对越还击战中曾并肩作战的五十军战友相约瞻仰抗美援朝纪念馆,缅怀最可爱的人、缅怀五十军。
车到丹东,我的内心肃穆了许多。随人流出站,站口没有热烈的场面,却站满了许多白衣检疫人员,我被大数据捡出有外省旅途经历,被请到有关接待桌前登记,被告知需做核酸检测。我纳闷的很,我居住地及丹东都是无风险区,何必如此特立独行。也许是传统,丹东便是志愿军出国作战之出发地,严防死守要地乃当地第一要务。
被检多为外来人员,检测人员例行公事,在我的嗓子眼一通胡搅,取下个人信息,阴阳明日见分晓。为款待来客,避免露宿街头,受捡人员可凭检测缴费发票住宿。不禁又纳闷起来,明日若为阳性,今日能变性么,留宿是感情用事还是百密一疏。
多年来,与五十军战友网络交流两军并肩作战的英勇和悲壮,心心相印。今日相见,有撰写“败仗中的真英雄”一书作者“军魂剑”、有火箭筒手伤残战功军人,有深入前线抢救伤员的女兵、有父子两代参战军人、有“白云山团”军人之后、还有烈士遗孤。虽第一次谋面,战友们音容笑貌与印象中人相差无几,仿佛旧时相识。
战友相见,自然把酒言欢。岁月沧桑,西南边陲之战,转眼42年余,你我他她皆两鬓微霜,不谈当年豪饮,战争经历、战友遭遇、关怀战友自是夜话主题。
夜色阑珊、意犹未尽。躺在客床,前辈抗美援朝战斗场面及同辈对越还击战场面像电影那样流水而过,经枪林弹雨洗礼,心灵得到净化,为明日瞻仰英雄做好了思想准备。
小城的早晨是恬静的,70多年前战机轰鸣声早已销声匿迹。深秋初冬,路两旁高大的行道树银杏树,叶未金黄,却挂满了果实,硕果累累。树径大者,据说有百年树龄,边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惟有此树目睹了英雄志愿军和我们在树下前行,车驶向我们的向往。
抗美援朝纪念馆前,摆满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的飞机大炮。其中,有一片阵容庞大的高射炮群,忽然想起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中守桥部队只有两门此类高射炮,最终全部战毁。我不知眼前的高射炮阵中,是否每门高炮都经过战火考验,否则,真没有资格静立于此,令人瞻仰。
拾级而上,高耸的纪念碑迎面耸立,令人仰望,敬仰之心油然而生。耳边反复传来《我的祖国》和《志愿军战歌》浅唱低吟声,身心被英雄氛围紧紧包裹、沉浸在感动之中。站在碑前留影,英雄脚下,后人显得那么渺小。
粗大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馆名题字,未见落款,不知出自何人之笔,应是非凡之手。一行数人,面向英雄的所在,抬手致军礼,以表敬意
门票事先网上身份证订取,刷证进馆。不曾想,刷身份证时,因是异地身份,网络核酸检测证明尚未上传,见外了,被拒之门外,与版刻的管理人员颇费了一番口舌无果,失望之时,迟来的网络核酸检测证明画面,不仅证明了我们阴性清白,亦证明了我们的初心。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抗美援朝统帅和大将军的握手塑像,一位在后方、一位在前方,一位运筹帷幄、一位身体力行。想不到的是,硝烟散去,庐山云起,将帅分手。
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实物、图片、文字历历在目。长津湖、清川江、上甘岭、黄草岭,无处不留下志愿军英雄的鲜血和忠骸,令人感慨不已,怅惘不已。
与五十军战友驻步注目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展览。1951年1月25日,汉江南岸阻击战正式打响。为配合东线部队横城反击战和整个战局的需要,50军在汉江两岸整整固守50天。在无预备队,无粮弹供给,退无可退的绝境中,50军的指战员们创造了多项我军战史中的奇迹。
为有效阻击迟滞联合国军的进攻,50军在汉江南岸依次构筑了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的突出部白云山因左扼铁路右控公路,成为敌我必争之地。50军149师447团奉命死守白云山。历经11个昼夜艰苦鏖战,寸土未失,将阵地完整移交朝鲜人民军。战后被志司批准授予“白云山团”的光荣称号。
在对越反击战中,50军再次亮剑。时至今日,50军番号虽裁撤,但其血脉仍旧保留在我军常规序列中,续延他的传奇和血性。共和国七十年阅兵阵中,“白云山团”旗帜在百面英雄旗帜中高高飘扬。
人出展览馆,情绪并未走出。最可爱的人、五十军的英雄们,永远在心中。
来到鸭绿江边,遥望鸭绿江断桥,流水不断,日夜诉说着断桥的历史。断桥犹在,它已不再通往战场,但它见证了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英雄气概,见证了英雄去多回少,见证了炸不断的钢铁长城。
断桥下,游人如织,争相拍照,诸多摊主忙不迭照顾生意。忽然想起,展览馆结尾处,摆卖的纪念品,神圣的高堂内,竟有商机,不知与英雄主题关联不关联。
志愿军留下的精神财富,熏陶着后人,培育着后人。志愿军留下的物质财富,养育着断桥下的人们,改善边城人们的生活。
岁月静好、岁月流淌,勿忘英雄、勿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