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封战报送到志愿军总部。不料,政治部主任杜平看后,狠狠地把战报拍在桌上,大怒道:“仗,我打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夸张的战绩,给我严查!”
这个战报上写的啥?是什么样的战绩?惹得杜平如此大怒?
原来战报上写着:一个新入伍的小兵,一个人守住了两个阵地,击退美军41次冲锋,消灭美军283个。
杜平拿着这个战报,怎么都无法相信,他认为是下面的人,故意夸大战绩,这是坚决不允许的。
气得他把战报狠狠拍在桌上,大怒道:“仗,我打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夸张的战绩,给我严查!”
小兵,叫胡修道,1931年,出生在四川一个贫农家里,20岁入伍当兵。
1952年11月,敌军布置精锐部队,准备全力拿下五圣山前的两个高地—597.9高地、537.7高地。目的是切断我军的联络线,同时,对我军实行各个击破的战术。
我军在597.9高地,共建立12个阵地。
其中3、9、10号阵地是敌军主要攻击目标。胡修道奉命驻守的就是3号阵地。
胡修道入伍不满一年,入伍时,是在炊事班做后勤。
以前从未上过战场,这次是前线实在缺人,把他从炊事班调过来。
为了快速提高新兵的战斗力,我军实行“一带二”的带兵方法。一个老兵,带两个新兵,在战场上实战指导,一边跟敌人交战,一边教新兵如何应对敌人。
这次驻守3号阵地的老兵是班长李峰,一起的还有新兵滕士生。
因为第一次上战场,胡修道、滕士生都很紧张。手里紧紧的握着爆破筒,就等着班长一声令下。
这时,敌军黑压压地,一步步靠近埋伏点,就听班长大喊:“打!”胡修道与滕士生快速扔出手里的爆破筒,手雷,接着拿起机关枪一顿扫射,敌军很快倒下一大片。
他们忘却了一开始的紧张,胡修道和滕士生正打的起劲,班长赶紧抓住他们说:“不要打了,敌人跑了,节省点子弹。”
一场仗打下来,两个新兵也不再紧张,反而非常兴奋。
在战斗间隙,班长快速的跟两个新兵说起战场上应该注意的事项,和一些取胜的技巧。这些技巧,也恰恰在关键的时刻救了他们的命。
没多久,敌军又组织了一次攻击,但很快被三人小组击退。
就这样,连续几次,敌人都无功而返。三人小组牢牢守住3号阵地。
就在三人高兴时,班长突然接到命令到9号阵地去支援,敌军已开始对9号阵地攻击。
班长走后,敌军集中火力猛烈攻击3号阵地。
一顿狂轰乱炸,3号阵地的山头都快炸平了。而两个新兵运用刚学会的技巧,腾挪转移,成功的阻止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突然,胡修道发现敌人的炮火,明显弱了下去,感觉不对劲,他从战壕里悄悄探出头,这一看,顿时吓了一跳。
见敌军黑压压地朝10号阵地摸去,谁知,10号阵地此时却没有一点动静。
胡修道猜测,难道10号阵地的战友牺牲了?
3号阵地跟9号、10号是处于犄角之势,只要一方失守,其他两个阵地就会面临失守的境地。这三个阵地,一个都不能丢。
看到这,胡修道跟滕士生交代几句,赶紧跑向10号阵地。
9号阵地是由排长郭三旦带兵驻守,此时他也发现10号阵地的异常,立刻跑来支援。
然而,不幸的是,一颗炮弹落在排长郭三旦的旁边,排长来不及躲避,当场牺牲。此刻,10号阵地只剩下胡修道一人把守。
面对敌军一步步靠近,胡修道沉着冷静。他把战友的帽子拾起来,有的放在凸起的石头上,有的挂在小矮树枝上。
敌军以为是我军的伏军,集中火力猛烈攻击。
趁敌人攻击目标的空隙,胡修道瞄准敌军,一枪一个,打一个就地一滚,换个位置,接着瞄准,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就在此刻,胡修道发现了敌军指挥官的躲藏位置。
他心里大喜,揪准机会,对着指挥官胸膛,“嘭、嘭、嘭”一顿猛射,随即听到对面传来叽里呱啦的喊叫声。
胡修道笑了!他成功击毙了敌军指挥官,够敌军忙一阵的,10号阵地守住了。
这时,一个战友来到10阵地支援,说3号阵地没声音,情况不妙,让他赶紧回3号阵地驻守。
当胡修道来到3号阵地,发现滕士生已身负重伤,虽然保住了命,但已经无法作战。
胡修道帮滕士全包扎好伤口,把他放置在安全的地方,端起枪对着拥上来的敌军就是一顿狂扫,很快敌军撤去。
这时,10号阵地又没了声音,胡修道知道那名战友凶多吉少,赶紧跑回10号阵地。
就这样,胡修道在几个阵地来回穿梭,一直等到救援大部队的到来,消灭了敌军。
后来统计,胡修道共击退美军41次的攻击,击毙敌人283个,一个人同时守住两个重要阵地。
战绩传出,全军震动。后来上级授予胡修道“英雄特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