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眼”母城记忆大讲堂开讲

重庆日报客户端记者 崔曜

10月22日,“母城记忆大讲堂”——邱少云的故事主题讲座在渝中区举行。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在网红景点“天空之眼”向市民讲述了一段邱少云烈士鲜为人知的故事,表达对烈士的敬仰。

▲10月22日,“母城记忆大讲堂”——邱少云的故事活动在渝中区举行。记者 崔曜 摄

据了解,该活动由铜梁区总工会与重庆日报尹明公益主办,铜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重庆母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1926年,邱少云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玉屏村邱家沟,9岁丧父、11岁丧母,自幼生活贫苦……”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逯娟边讲述边展示邱少云烈士故居的图片。“原来的老屋损毁严重,铜梁区2019年开始对邱少云烈士故居进行恢复重建,2020修缮后的故居正式对外开放。”逯娟介绍说,烈士故居约有100平方米。

参加解放军后,邱少云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1950年12月,邱少云所在的部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序列,开赴河北内丘地区集训,准备入朝参战。

逯娟展示了一封1951年3月邱少云写给家里的信。“亲爱的哥哥和弟弟们,你们近来好吗?我从老家到河北来已有两个多月了,很想念乡亲们,请你们代我向乡亲们问个好,首先是给家里人问好……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到了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

上甘岭战役打响前,邱少云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亲爱的党支部,请考验我吧,如果我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希望党追认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家书和入党申请书的字迹稚嫩,甚至字里行间还有一些涂改。“邱少云在写下这一封家书的时候,学习写字仅仅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是在当时连队文化教员的指导下完成。”逯娟介绍说,当时全军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扫盲运动,每个连队都配了有文化的教员,教战士们认字写字。“那时候要求战士每天要学习十个字,但邱少云主动要求学习三十个字,大家看到虽然字迹很稚嫩,但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却非常淳朴。”

“今年清明节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收到一位远在河南郑州的老人捐赠的邱少云烈士铜像,这位捐赠者到底是谁,为何要将这么重的铜像千里迢迢带到铜梁?”逯娟分享了一个故事。

今年87岁的周学田是邱少云的战友,4月3日他来到铜梁,讲述了他目睹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我们当时潜伏的地方距离铁丝网约20米,邱少云在我左边三四米远。”周学田回忆说,一发燃烧弹落在了邱少云的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直至壮烈牺牲。

周学田老泪纵横地抚摸着铜像,“这是我按照记忆中邱少云同志的模样请人打造的,这些年我一直记得我跟他的约定,如果谁光荣了,活着的那个人去他老家看看,几十年的夙愿今天终于实现了。”离开前,周学田在邱少云烈士纪念碑前用一个庄严的军礼跟自己亲爱的战友告别。

听完讲述后,重庆市魔方协会副会长王上表示,“通过邱少云烈士的故事,我深刻了解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加深了对英烈精神的理解和传承,这是一次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

原文出处:重庆日报
主编:

余虎

编辑:

何旭

校对:

朱丹红

审核:

隆梅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