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张景华,原昆明军区参谋长,1938年参军入伍,抗日时期在八路军山东纵队6支队1团2连当战士,解放时期担任第五兵团17军50师149团团长,51年阅兵受到毛主席接见,55年担任陆军49师副师长,1978年任11军副军长,同年年底接到军令担任14军军长参加对越战争。
逐渐模糊的记忆
“我是山东省汶上县的,我们村有一家私塾,38年年底我和两个同学不读了,决定一起参军,那年我刚刚15岁,没什么军服,跟老百姓都差不多,晚上睡觉都不敢脱衣服”,
张景华老将军接受采访时已经88岁了,但这并不妨碍老将军口齿清晰的向我们讲述过去的历史,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这位耄耋老人曾经是一位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
“当时每天的任务就是行军打游击,为了避开大股敌军什么办法都想到了,反穿着鞋走路,后来身上生了虱子母亲心疼我,不让我干八路了,不过我还是去了”。

张景华将军
随着张老将军不断在战斗中成长,解放战争末期,张景华已经是解放军第五兵团17军50师的一位团长了,同时,张景华也两次负伤,腿部拉下了病根,张老说这辈子最难以忘怀的就是51年的国庆阅兵。
“1950年12月我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51年阅兵时我们军事学院要出个方阵,我当时在第四排第4位,当天晚上毛主席亲自接见并且宴请了我们,去之前老领导告诉我们,每个人只许向毛主席敬一次酒,但我太激动了,我多敬了一次”。
从军事学院毕业后,张景华担任陆军49师的副师长。
“1978年,当时我还在11军担任副军长,有一天我在腾冲搞演习,突然警卫员说军区有命令,我接电话才知道,任命我为14军军长,并且马上到任不得延误,我连家都没回就穿着一身衣服出发了,两个司机轮换着开车,我晚上到昆明军区的时候,军区副司令员张铚秀正在等我,他向我讲述了相关事项,要我立即接手军队备战”。

张景华到任后立刻宣布,当前工作中心就是备战,一切问题以后再说,谁敢互相扯皮延误作战的,一律从严处理。
“78年11月28日军区大会之后,14军就开始集结,当时的军部设在了开远,我带着作战指挥先遣组去了前线勘察地形,上级分配给我们14军的作战区域正面宽度大概是83千米,我走遍了这片区域”。
据张老将军所言,为了更好的勘察地形,先遣组多次遭到越军的骚扰,有一次不得不住在一个偏僻的学校里面。
12月10日,昆明军区第二次召开作战会议,确定14军参加战斗,此时的军区司令员已经由杨得志将军担任。
“杨司令员会后特别召见了我,问我有什么看法,我就把在前线勘察到的情况向他汇报,杨司令员非常满意”。
后来,杨司令员要14军向文山以南地区开进,同时第14军所属部队扩编,补充了大量新兵,并且从各大军区的部队中调进来一大批骨干,枪支弹药和各种轻重火炮也补充完毕,后勤供应也达到了战时标准。
在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前,14军就派出了多个侦查分队渗透一百多次,炮兵也建成了几十个观察所并完成了测地和射击准备,工兵急造行军路几十公里,我和14军政委范新友多次下到基层检查战前情况。

张景华战前勘察地形
一切听指挥
“79年1月9日,军区发布命令,根据中央军委“集中优势兵力,迂回包围,速战速决,速歼速回”的作战方针,14军集中兵力火力,首先歼灭老街,孟康和发隆的越军,然后协同13军消灭敌345师和316A师”。
张老接着说道,“当时为了满足作战需要,军区加强了14军的火力配备,无论在兵力还是火器上,我军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我们14军正面战场上,是越军254团,黄连山省246团和永富省149团,除此之外还有四个二线预备役,敌人布设了大量地雷,有的树上还挂了地雷,插竹签,挖陷阱,铁丝网,这些都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1979年2月17凌晨战斗全线打响,14军各部按计划发起攻击,敌人虽然拼命抵抗,但预计高地接二连三被我军攻占,完成了对老街的合围。
“开战初期,是我从军几十年最紧张的时候,一连几天都没睡过好觉,实在困的不行,就靠着椅子打个盹,有时刚一合眼,作战参谋就把我叫醒了,不过好在进攻很顺利,当年发隆是越方苦心经营的边境区,到最后还不是被我军攻占”。

张老提到这段时意气风发,经过五天的奋战,各部队均向前推进4到14千米,还巩固了阵地,开辟了战场,为发展纵深创造了条件。
“敌人遭到我方第一阶段的打击后,迅速组织其345师和黄连山以及永富省的部队反击,我们上报计划后得到批准,14军向郭参,铺楼方向大规模进攻,基本上消灭了红河左岸的敌人,完成了军区的作战任务,最远深入到敌境内八十千米”。
遵照军区命令,14军的参战部队从3月6日起,按照“由前至后,交替掩护,边剿边撤”的原则撤退,至13日,全体将士安全回到国内。
“我们军指挥部是10日从他辣到孟康,最后撤退到云南马关,撤退前各部队都对敌重要设施进行破坏,坑道,桥梁,油库,军营,公路等等全部毁掉,当时军部还要求注意纪律,对战斗中破坏的民房,一律在显眼地方留下赔偿款”。

“当时的越军非常狂妄,他们的中高级军事干部都是在我国接受培训的,昆明陆军学校就培训过许多越军指挥官,而且客观的讲,越军的作战风格确实很顽强,也没有那么简单,这一点从俘虏小也能证明,加上他们适应丛林丘陵作战,所以在战斗过程中,也给我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山战役
第一阶段打完后,敌人依旧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不断在边境一带滋事。
“上级下达命令后,考虑到是长期作战,最开始是骑线拔点和坚守防御,(骑线拔点就是在边境山区之间争夺阵地),最先发生的就是我14军42师进行的扣林山战役,当时我亲自赶到42师师部指挥”。
1981年5月6日扣林山战役打响,一直到7日下午三点战役取得胜利,扣林山三个主峰阵地全部被我军占领,接着转入防御战,部队在猫耳洞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多次打退敌人进攻。
“到了1983年,组织任命我为昆明军区后勤部长,参与组织指挥1984年的老山战役,以及者阴山战役的后勤保障,1984年我又担任昆明军区参谋长,1985年有大半年时间,我都担任着军区前指总指挥,这也是军区首长轮流担任的,具体负责老山和者阴山部队防御的作战行动”。

1984年8月到12月,11军接替14军坚守老山阵地,也是从这时开始,各大军区的野战军开始到老山地区进行接替轮换作战,几乎每个军区都派来了主力部队,轮战部队统一受昆明军区前指的领导和指挥。
“这一阶段之所以能大量歼灭敌人,取决于我们占据了绝对优势的火炮,当时越军的重型火炮,全部都是我国早期援助的122毫米榴弹炮,剩下的都是105毫米榴弹炮,而且数量也不多,当时我军一个火炮营是18门,越方才6门”。
“我还记得84年7月,越军搞了一个北光计划大反扑,七拼八凑才弄了十万发大口径炮弹,结果几天就打完了,而我军前线炮弹很充足,除了军车运输外,还征用了八百多辆地方车,昼夜不停地往前线送”。
最后张老将军说。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日子过得真快,现在虽然恢复了正常,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戍边而牺牲的战士们,没有他们,祖国的西南边疆不会有现在的安宁”。
参考文献:中国知网:《我为祖国而战—采访张景华将军》:林儒生.2010
致谢:在本文采访过程中,张景华将军的长子张学宁先生和薛宗华将军的长子薛平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