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中湖乡青龙垭村,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农“金珍彪”。几十年来,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务农生活。在村民们的眼中,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然而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金珍彪可不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气壮山河,对国家是忠肝义胆。
金珍彪
时间回到1980年的某一天,本来是很寻常的一个下午,但是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却发现,门外走来了两位不一样的客人。
两个人一男一女,年龄看起来都有60多岁了。只见二人都是农民打扮,穿着十分朴素,背上还背着一个破旧的麻布袋子。来的这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金珍彪和他的老伴。
工作人员感到十分奇怪,因为在博物馆工作了这么多年,平时来的人都穿的很不错,一看生活条件就挺好,基本上就没见过有农民来过博物馆的。
但是,较高的职业素养让她没有多想,连忙迎上去问道:“大爷、大娘,你们是来参观博物馆的吗?”
“是啊,我和老伴就是过来看看的。”金珍彪开口回答道。
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金珍彪夫妇把背上的麻布袋子放了下来,进行了安检。随后掏出了一个塑料袋,用皱皱巴巴的一堆零钱,在售票处购买了两张门票。
北京军事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金珍彪努力地挺起了自己的身板,表情也变得严肃了起来。因为在这里,记载着他一些难忘的、弥足珍贵的记忆。
跟随着讲解员一路不停地参观,周围的群众也是越来越多。看着面前的一件件文物,有的人面色肃穆、有的人眼含热泪,大家似乎都沉浸到了那个硝烟四起、炮火连天的艰难抗战岁月中。
金珍彪和他的老伴,跟随着众人走上了博物馆的三楼,这里是抗美援朝展厅,里面陈设着很多抗美援朝时期的文物。
迈过展厅的门槛,金珍彪突然就被左手边陈列的一挺机枪吸引住了。他慢慢地向展品走了过去,直到距离它只有半米远的时候,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机枪,嘴里还喃喃自语地说道:“像,太像了,真是太像了!”
博物馆展览的机枪文物
讲解员也发现了这边的动静,她于是带领着众人围了过去,开始讲解这把机枪的来历:“大家好,现在给大家说说这件展品,这把机枪的主人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位战斗英雄、一等功臣……”
对于金珍彪来说,讲解员的话他一句都没有听进去。他轻轻地抚摸着隔挡的玻璃,突然发现机枪的枪托上,有着一道细细的口子。揉了揉眼睛,他又凑近了一些,再一次仔细地确认了一下,发现自己真的没有看错。
金珍彪的手颤抖了起来,他的眼睛里面瞬间就流出了热泪,一把拉住旁边老伴的手,指着机枪,大声地说道:“你看,你快看,那是我的,那是我的老伙计,那是我的枪啊……”
突如其来的喜悦,一瞬间充满了金珍彪的内心,他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这场景,就像是久别重逢的朋友突然相见,两个人哭着哭着就大笑了起来。
这么巨大的动静,早已经惊动了讲解员和周围的群众。这个时候,有人开始议论纷纷了起来:
“这个人是谁啊?他说文物是他的?这怎么可能啊?”
“老人家,你这是怎么了?这是英雄的东西,怎么可能是你的啊?”
“他是不是生病了?大家赶紧让一让,现场有没有医生?”
群众们七嘴八舌的,大家都表示不相信。其实也不怪他们,因为根本就没有人会想到,一位志愿军一等功臣,此时竟然会活生生地就站在自己的面前。
金珍彪
讲解员蹲了下去,轻轻地安慰金珍彪道:“大爷,您先别哭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您是不是有哪里不舒服?”
金珍彪抬起头,用有些颤抖的语气说道:“这把枪是我的,当年我就用它杀美国鬼子的。”
讲解员一听,心里是吓了一跳,她连忙问道:“大爷,难道您是金珍彪?是那个抗美援朝一等功臣、战斗英雄金珍彪?”
金珍彪点了点头,回答道:“是啊,我就是金珍彪,我没有死,我还活着!”
遇到一位志愿军一等功臣、战斗英雄,这件事情实在是太意外了,讲解员赶紧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博物馆的领导。
很快,领导就把金珍彪和他的老伴,邀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在后来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领导发现这位老人所说的,竟然比档案里面记载的还要详细。
金珍彪讲述战场经历
临行之际,博物馆领导将金珍彪夫妇送了出来,他大声地对那些还在看热闹的群众们说道:“大家好,经过我们证实,金珍彪同志的身份已经确认,他所说的话都是真的,那件机枪文物以前确实是他的武器。”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金珍彪这位昔日的战斗英雄,终于再次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金珍彪,这位抗美援朝的老兵,志愿军总部当年授予他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领袖金日成授予了他代表朝鲜最高荣誉的国际勋章。
关于他的故事,被解放军总政治部刊登在了《红旗飘飘》上面。1953年的5月10日,人民日报也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红旗飘扬在“老秃山”上》,讲述金珍彪的英雄事迹。
那么,金珍彪当年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获得如此之高的荣誉的?他又为何成为了一位农民?
关于这一切的一切,我们还要从1930年开始说起。金珍彪出生在张家界市中湖乡青龙垭村的一户贫农家庭,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
旧社会的穷苦百姓
众所周知,那是一个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年代,随着军阀混战的愈加激烈、以及抗日战争的如火如荼,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是水深火热、苦不堪言。
正是因为天下大乱,所以在湘西地区的深山之中,当时就出现了很多游匪,这些人跑到了山林里面,一边躲避战乱,一边以打家劫舍为生。
十几岁的金珍彪,在一次上山砍柴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伙土匪,这些人看到他背着一堆柴禾,一个土匪头目就拦住了他,让他放下柴禾,改成背自己的儿子。
面对人多势众,还有着土枪的土匪,再看看自己手中只有一把斧头,害怕的金珍彪只好照办。
就这样,金珍彪背着土匪的儿子,整整背了三天三夜,有村民远远看到后,就跑回去说金珍彪已经落草为寇,成为了土匪的小跟班,还帮他们背小孩。
三天以后,金珍彪趁着去菜园摘菜的机会,偷偷地从土匪窝里面溜了出来,回到了自己住的小山村。
全国解放以后,各地匪患四起,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开始投入正规军打土匪。
剿匪标语
很多人一联想到土匪的形象,总觉得他们一定都是穷凶极恶之人。其实基于当时的情况来说,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这些土匪里面,很多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的游兵散勇,他们提供武器,和当地的土匪勾结起来,最终成为了为害一方的武装势力。
而在这些人之中,又有一部分是被土匪们强迫上山的穷苦百姓,他们为了生存,最终屈服在了土匪的压迫之下。
当时全国面积这么大,每个地区实行的剿匪政策也不一样。有的地方严厉、有的地方稍微宽松一点,但是总体来说,都有一条规定,那就是对于罪行不重的匪众,可以从轻处置。
但是当时的湘西地区,却是全国范围内匪患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仗着深山老林,负隅顽抗的土匪十分多。所以当时解放军的剿匪力度雷霆万钧,这也是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
前文说过,金珍彪被迫在山里跟过三天土匪,所以在接到群众举报以后,他就被关了起来,开始接受思想上的改造。
土匪改造课程
时间来到1950年,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展了这一场震惊世界的旷世之战。
当时负责在湘西剿匪的解放军第47军,被改编为了志愿军第47军。一位姓梁的排长,在面对金珍彪的时候问道:“你愿不愿意加入部队?跟我们一起去朝鲜杀鬼子。”
在改造期间,金珍彪已经彻底接受了解放军的信仰,心里也曾暗暗发誓要为老百姓谋幸福。所以面对排长的询问,他想都没想就回答道:“我愿意,什么时候走?”
后世有人这样猜测,金珍彪老爷子当时根本不知道朝鲜在什么地方,他就是是为了不被继续改造,所以才参的军,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完全不对。
因为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无数中华好儿女挺身而出,他们明知道美国人有飞机大炮,但是为什么还会这么做?所以现代人不能用现代人的思想,来评价当年老一辈人的价值观。
志愿军报名参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金珍彪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为了国家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真的是前者的原因,那么他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么做。毕竟在获得功勋的同时,死亡也时刻同行。
综上所述,金珍彪老爷子之所以参军,必然是他内心真正的想法,是接受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改造后的结果。
不久之后,金珍彪就被编入了预备队,一边参加军事训练,一边学习一些简单的朝鲜语言。训练结束以后,他正式加入了志愿军47军141师423团。
直到1951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金珍彪跟随大部队离开了湘西,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在三天后到达了中国边境安东(今丹东),趁着夜色跨过鸭绿江,秘密赶赴朝鲜战场。
跨过鸭绿江
在金珍彪老爷子的记忆中,对于战场上的经历,至今让他终身难忘!
大部队进入朝鲜境内以后,大家发现头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盘旋的敌机,而道路和桥梁基本上都已经被破坏,大部队只能昼伏夜行,专门挑山路、险路前进,行军条件十分的艰苦。
经历了长达半个多月的急行军以后,战士们终于赶到了前沿阵地,金珍彪也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任务,前往抢修志愿军空军机场。
在后来长达3年的时间里,金珍彪跟随47军连续血战,而其中最为惨烈的,就是老秃山战役了。
老秃山以前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上浦防东山,它位于朝鲜的驿谷川南,是通往当时朝鲜首都的要塞之地,战略地位无比重要。
老秃山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自从1952年6月开始,敌我双方在此地进行了多次血战,阵地几度易手。整个山头被炸的是一片焦土、草木不生,所以就有了一个“老秃山”的别名。
1953年3月,金珍彪所在的志愿军47军第141师423团,奉命攻打老秃山。
金珍彪作为141师1营3连的机枪手,他的任务就是和战士们一起,守住老秃山阵地的两处无名高地。
要重点说一下,金珍彪参与的是老秃山攻坚战第二阶段的战斗,等他上山以后,发现整个山头都被炸成了齑粉,一脚踩下去,浮土直接淹没整个膝盖,可见第一阶段的战斗的激烈程度了。
而这一次,金珍彪等人的对手,同样无比的强大,他们是联合国军的一个加强连、美7师20个排、两个搜索班,以及一个坦克连。
集结的六万余人敌军,利用b29轰炸机和火炮,对金珍彪所在的两个高地,投掷了五千多枚的航空炸弹和炮弹。
回忆起这段经历,金珍彪老爷子依然心有余悸地说道:“炮弹像下雨一样,尘土被炸的漫天飞扬,不等落下,炸弹又落下来了,整个战场昏黑一片,连眼睛都睁不开。”
在这种强度的轰炸之下,志愿军战士们没有后退,他们躲在坑道之中,只要轰炸声一停,就立刻组织起猛烈的冲锋。很多战士的耳朵都听不见了,但是他们依然靠着坚强的意志,拼命地和敌人浴血奋战。
躲在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
对于联合国军来说,空军的轰炸只是给陆军开道的,轰炸一停,潮水一般的敌人蜂拥而上,火力十分迅猛。
而当时我军实行的攻击方式,则是三三制,由金珍彪作为机枪手在前扫射,董明竹负责突击、张廷孝负责支援。
面对下雨一般的子弹,金珍彪拼命地掩护战友们前进,在长达半个小时的血战中,全连打掉了美军十七个地堡。最重要的是,红旗手在机枪手的掩护之下,终于将红旗扛上了老秃山的主峰。
红旗插上了主峰,敌人的冲锋更加猛烈了,战士们为了守住阵地,拼命地和敌人奋战,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用枪托砸、用拳头打、用牙齿咬,整个战场上是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在整场战斗之中,金珍彪手中的机枪,整整打出去了200多发子弹,击杀击伤了160余名敌人。但是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腿上面中了三发子弹。
志愿军英雄连
金珍彪老爷子回忆道:“也不觉得疼,就是整条腿都麻了,没有一点点知觉。”
虽然老爷子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我们知道,这怎么可能会不疼呢?只是人在剧烈的疼痛之下,已经痛得麻木了。
拖着麻木的大腿,金珍彪匍匐着在地上爬着,他钢铁一般的意志,支撑着他没有倒下。这个时候,他发现在自己的右前方5号阵地,一处敌人的火力点十分强大,很多战友都牺牲在了阵地前方。
看着战友一个一个地倒下,金珍彪目眦欲裂。他忍着身体的剧痛,捡起来一个爆破筒,不顾危险爬到了敌人的据点附近,把爆破筒扔进了据点里。
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炮仗扔进了密封的铁筒之中,震天动地的巨响震的金珍彪是双耳轰鸣,他的身体,更是被爆炸的气浪甩出了一米多远。
但是这远远还不是结束,他抓起了手中的机枪,继续顽强地扫射着敌人。期间胯部、背部又连中两弹。直到敌人停止了进攻,金珍彪知道,敌机又要来轰炸了。
果不其然,无数的敌机开始在天空盘旋,向地面投掷凝固汽油弹,也就是燃烧弹。
土耳其军演展示凝固汽油弹的威力
躺在地上无处无法动弹的金珍彪,很快身上的衣服就被大火给点燃了。在昏迷的前一刻,他突然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抱着怀中的机枪,滚进了阵地的壕沟里。
战斗结束以后,敌我双方开始清理战场,交换双方战士的遗体。一位战斗在壕沟里面,发现了奄奄一息的金珍彪,赶紧感人把他给抬了出来,送到了后方战地医院急救。
战后统计的时候,金珍彪一共歼灭敌人165名,成为了这场战斗之中杀敌最多、获勋章最多的志愿军战士。志愿军总部授予了他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在面对媒体记者的提问:“金老,您在战场上害怕过吗?”
金珍彪老爷子总是这样回答:“正是因为大家都冲锋,所以咱们才会感觉,这一战咱中国肯定能获胜,这就是气概。”
金珍彪
但是我们知道,一个人在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敌人,肯定会有紧张的情况,但是对于志愿军战士们来说,和祖国的安全相比,这些又能算得上什么呢?
2019年11月20日,金珍彪老英雄,在医院因病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89岁。
而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他当年用过的机枪,承载了英雄的辉煌,更是见证了历史的伟大!
谨以此文,向金珍彪老英雄,以及千千万万为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