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一天,湖北省孝感市东湖路27号的孝感市民政局来了一位特殊的“债主”——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他颤颤巍巍的拿着一个小布袋,从里面掏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后拿出一张泛黄的旧纸,上面墨迹斑驳,勉强可以辨认出“红军借款四百元大洋”几个字样。
老人说这是他的祖父80多年前借给红军,用于购买军需物资的400块“大洋”,一直没有要回来,现在他想找政府“要债”。
起初,民政局的张经理和马主任对这样一张来历不明的80年前借条存疑。400元大洋在今天究竟还值多少钱?这张破旧的借条真假难辨,就这么简单的要钱,未免也太不像话了吧。
但是,当老人坐下来耐心讲述背后的故事后,张经理和马主任哑然失语,不禁为老一辈人的善良与大义,为军民之间亲如一家的感情而震撼。原来,这400大洋背后,是一段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动人故事......
故事要从1930年说起。这一年,正值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之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勇抗争。为了摆脱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阀的疯狂追杀与围剿,红军开始了长征的艰辛行军。
1930年2月,当红一军团行军到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山区时,弹尽粮绝,仅剩枪弹300发,处境岌岌可危。这时,一个叫杨长银的大悟山老农发现了落难的红军,毅然决定站出来支持革命力量。他将自己积蓄的400元大洋全部借给了红军,还不顾危险将红军士兵悄悄运送到山区,使他们摆脱了追兵的包围。红军也给他开具了正式的借条。这400块钱,成了红军渡过生死攸关的难关,重新集结部队的关键资金。
杨长银的孙子杨明荣说,祖父视红军如自己的骨肉,从未打算要回这笔钱,反而嘱咐后人要妥善保存这张借条,以此缅怀革命先烈,永远记得民族大义。但是,如今家境贫困,祖父也已辞世,不得不拿出这张借条,想向政府讨要当年的债务。
起初,主任对这样一张来历不明的80年前借条心存疑虑。但是,在向上级汇报并请示专家后,这张简陋的借条竟鉴定为真迹。不仅如此,专家还根据史料记载考证,确定红一军团当年2月份确实曾路过大悟山并在此休整整编,这样一份逼真的巧合竟成了佐证这张泛黄借条的真实性。
既然借条属实,如此跨越天长地久的债务,要如何才能合理偿还?400元大洋在今天等于多少钱?经过种种考量、计算,当地政府按1930年的大米价格为24元每担来计算,400元大洋约等于今天的4万元人民币,拿出这个数额一次性偿还杨明荣老人,以补偿他祖父当年的善举。
钱,虽已还清,但这张借条背后所蕴含的满满亲情、这份跨越时光的历史眷恋,则永远也无以为报。正因为有这样一代代普通而伟大的老乡们,心怀家国,支持和拥护革命,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在困难时刻渡过难关,英勇奋斗,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人民的中华。
如今,在这个日新月异、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这段恰如昨日的故事,更让人感慨万千、催人泪下。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承前启后、牢记使命,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