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2月26日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作为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宝贵遗产,涉及治党治国治军方方面面,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从西柏坡来到北平,到他1976年9月9日逝世,共在北京生活了27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他一开始住在香山双清别墅,那您知道他当年的住处什么样?新中国成立前夕,他还和很多民主人士共同游览了天坛,那他当年为什么要游览天坛呢?他为什么又和28这个数字有着不解之缘?
中共中央是怎样入驻香山的?
西苑阅兵之后,毛泽东主席一行人并没有直接入住香山,而是来到颐和园的益寿堂,宴请民主党派代表,共商国是。
应邀出席晚宴的有陈叔通、黄炎培、沈钧儒、李济深、许德珩、张奚若、张东荪、盛丕华、章乃器、柳亚子、彭泽民、马寅初、郭沫若、蔡廷锴、马叙伦、谭平山、俞寰澄、季龙等。未参加晚宴的杨尚昆在3月26日的日记中记述道:“昨夜,毛周同在颐和园请民主人士,夜深始回。”关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在阅兵式后再回益寿堂休息、晚宴的事,也得到任弼时秘书师哲的证实。
夜色朦胧,寒气袭人,北平西郊一片寂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车队安全到达香山,毛泽东住进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是毛泽东的住地,中央其他领导人如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都住在离双清别墅两三百米远的来青轩。中间还有一座古庙香山寺,这些都是清朝时的皇家禁苑,因为遭遇几次大火特别是遭遇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兵火,荡然无遗。双清别墅与来青轩经民国初年熊希龄等的改造、重建,渐渐成为香山代表性景点之一。
双清别墅内对面山上修建有一个平台,平台上是工兵连半个月前在山崖上开凿的防空洞,不长,平面呈“U”形,里面有3个不大的侧洞,如果发生空袭,这里可以暂时充作办公和休息的地方。洞的两头各有出口,两个洞口都拐了一个小弯,洞口外还有很高的防护墙,万一遭到空袭,可以有效地避免爆炸时四溅的弹片和强烈的冲击波。在东端洞口外的水泥护墙上,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工兵第二团三营”“一九四九年三月十五日竣工”的字样。防空洞内宽敞,进出口相距不远,但非常隐敝。防空洞口刻有“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后来,毛泽东看到这两个标语,指示涂掉。毛泽东在香山暂住期间,进去看过这个防空洞一次。
负责香山暗处保卫的是中央社会部的便衣队,明处的是207师公开的武装警卫和西郊公安分局沿线各分驻所、派出所的外围警卫。为了协调、统一香山的警卫工作, 4月7日李克农主持召开所有相关保卫警卫部门参加的专门会议,决定组成“西郊治安委员会”,由汪东兴担任主任、吴烈担任副主任,主要分工是:中央办公厅警卫处警卫科负责中央领导人的随身警卫、卫士选派;中央警卫团负责香山公园的控制和内部警卫; 207 师派出2个团6个营兵力负责从香山经青龙桥、海淀、西直门到城内和中南海的路线警卫,保证领导人的行车路途安全;华北军区高炮2团1营3个连的12门高炮、12挺高射枪,保卫香山上空,以防敌机袭扰;北平市公安局负责香山周围的控制和香山至颐和园、西直门的便衣警卫。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不久后成立,吴烈任司令员,原207师改称公安中央纵队1师,主要担负中央领导、中央机关、各国使馆的警卫任务;原中央警备团扩编为公安中央纵队2师,主要担负中央书记处及中央各部委的安全警卫工作。
入住香山第一夜,毛主席为什么生气不休息?
中共中央机关1949年3月23日正式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转移,这也是中国革命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转折点。
25日清晨6时许,中央机关顺利抵达北平。上午中央首长接见了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彭真等军政高级领导,下午5点,西苑机场阅兵,晚上在颐和园宴请民主人士。直到午夜时分,忙碌了一整天的中央领导人才正式入驻香山。
中央领导的住所集中在香山南侧半山腰处,毛泽东住双清别墅,双清别墅北侧不远是来青轩,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居住于此。抵达香山时已是深夜,通往双清别墅的路坡势陡,毛泽东乘坐的小汽车怎么也爬不上去,最后换了辆越野吉普车才抵达。
初入驻地,毛泽东竟生了气,起因是卧室里的弹簧床。看到专门为他准备的气派的床,他不高兴了:“为什么要给我买这样好的床?这比木板床得多花多少钱?我睡木板床已经习惯了。”劳累一天的毛泽东宁愿不休息,也不睡弹簧床。
工作人员赶紧请管理科安排木工赶制了一张木板床。此后,搬进中南海,毛泽东睡的仍然是那张木板床,仅仅是加宽了以便放书。
毛主席暂居的双清别墅什么样?
双清别墅是座隐于林中、依山而建的典雅小院,院中心有一池塘,塘边有亭,毛泽东居所位于院北侧一片平房,居所中央是客厅,陈设简单,几张沙发即把空间挤得满满,如果不是墙上一幅“中国解放区现势图”,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决策中国命运的地方。
如果现在您去这里参观,可以看到当年的原状陈列。办公室在西,室内一如毛泽东惯有的简朴风格,陈设可以少,但书不能少,书架上摆放着《资治通鉴》等史书和鲁迅的作品。一张普通的桌子,毛泽东曾伏在上面写就《论人民民主专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雄文。撰写《论人民民主专政》时正值盛夏,工作人员专门给毛泽东备了一铜盆凉水,手写热了用来降温。两天后,一篇题为“二十八年”的文章诞生了。手稿共31页,用16开纸横写,这就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初稿。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完成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毛泽东卧室在厅东侧,屋子不大,一张木板床,床侧放书,屋里唯一一件“奢侈品”是一台唱机。毛泽东爱听京剧,在香山居住期间,还曾专门进城观看了梅兰芳和程砚秋的表演。屋中衣架上挂着件浅蓝色中山装,这是当年毛泽东会见民盟主席张澜时穿的。见张澜前,毛泽东特意嘱咐卫士长李银桥给他找件好些的衣服,结果翻遍了,也没找到一件没补丁的。现做来不及,李银桥表示想去借一件,“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也没有。”反倒是毛泽东安慰他一番,“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有补丁的衣服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
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在这里指挥了解放全中国,推翻了国民党统治,筹备新政协,筹建新中国。这份成绩单奠定了香山在革命史中的特殊地位。
显然对于主要答卷人,毛泽东在香山的日子,也是他人生中非常惬意的一段时光:事业上,新中国即将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诞生;生活方面,儿女齐聚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
9月21日,在香山居住了181天后,毛泽东正式从双清别墅移居中南海菊香书屋,他也是中央领导人中,最后一位离开香山的。没过几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主席为什么要游天坛!
在天坛公园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我们的制作人张世强(小强)老师,曾经看到一篇原创文章,让他颇为感慨。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他说是人民!一张祈年殿前老照片的回忆录》。文章中,有两张黑白的历史老照片,都和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来到天坛游览有关。
1949年10月1日,十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广场上万众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这时毛泽东主席走向城楼前沿,面对广场上数十万群众,振臂高呼:“人民万岁!”
为什么毛主席要喊出这句呢?这还得从他老人家在开国大典前去了一趟天坛说起。
1949年9月19日,是一个晴朗的秋日,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11天,已近秋分节气的北平,天高气爽,北平外城的天坛公园,迎来了这样一群不同寻常的客人。
新政协会议召开在即,本应忙到脚不沾地的领导人们却偏偏忙里偷空,取半日余闲来天坛一游。
“调剂一下生活,喘一口气。”毛泽东同志大手一挥,替大家做下了决定。
“这几天,大家一面商量开好这次大会的事情,一面访亲会友,你们辛苦了。以后大会开幕了那就更紧张得了不得了。”毛泽东笑道,“所以今天我钻了一个空子,请大家来这个地方。”
这是新政协筹备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午后两点多钟,毛泽东亲自邀请陪同程潜、陈明仁、李明扬、张元济等部分国民党起义将领、民主人士,并请刘伯承、陈毅、粟裕作陪,同游天坛。昔日兵戎相见的对手,针锋相决的仇敌,如今竟携手同游天坛美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谓是这个画面最好的写照。
毛主席把天坛和人民联系到了一起!
毛泽东与大家如同几位老友聚会郊游一样,在丹陛桥上由南向北信步而行。他们要去向的地方,正是曾经不知多少代帝王折腰跪拜的煌煌大殿——祈年殿。
在祈年殿殿前广场上,毛主席停下脚步, 仰头望向这座承载了数百年王朝兴衰历史的古老建筑,意味深长地喟叹一声: “对于建筑物,我可不敢班门弄斧。这个漂亮的殿堂,是皇帝向他老子(指皇天上帝)讨好的地方,一心想取得他老子的庇护。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假借祭天来吓唬老百姓。”稍停,他接着说:“后来老百姓觉悟了,人民起来了,王朝也就散了,皇帝也倒了台。不然我们今天能够大摇大摆地进这个大门吗?说句心里话,我们应当脱帽向庶民三鞠躬,我真正要喊的倒是人民万岁!”
果然,在开国大典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喊出了他的心声——“人民万岁!”
随后,在北平初秋的阳光下,在天坛祈年殿的台阶上,毛泽东和民主人士一起,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这时光中的吉光片羽,在历史瞬息的一刹那被捕捉。
或许,在此刻毛泽东的心里,祈年殿前留下的这张合影,也是一种“敬天礼神”,敬的天,是人民的天,礼的神,是人民的意愿。
两天后,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召开。
也就是这次大会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时光倏忽,岁月如河,而凝固了光影的这一瞬影像,将历史的故事永远投映在了人民心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深情、正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坚定决心。
和平年代,何其珍贵,躬逢盛世,何其有幸。
这样一张珍贵的照片,是岁月的洗礼,是历史的记忆,它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一个时代。
毛主席对天坛祈年殿的”28“感兴趣!
毛泽东主席和这么多参加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的开国元勋、起义将领和民主人士游览天坛,有没有更多的细节记载呢?本节目制作人张世强老师通过翻阅大量史籍和书籍,终于在《党的文献》2000年第一期,发现了黑龙江省牡丹江军马场高级政工师张广亮所写的一篇文章《毛泽东第一次游天坛》,结合《天坛公园志》,我们也把更多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游天坛的细节故事讲给您听。
1918、1919年,毛泽东曾两次来过北京,但始终没有到天坛一游。所以,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游天坛。下午2时半,毛泽东乘车先一步来到天坛公园内。见其他人尚未到达,喜欢接近群众的毛泽东看到道边树荫下有个食杂小店,便走过去与售货员亲切地攀谈起来……
不一会儿,程潜、陈明仁、李明灏、李明扬、程星龄及刘伯承、粟裕等乘车到了。接着‚张元济先生在陈毅陪同下也乘车来了。张元济刚下车毛泽东便走上前。向张元济先生表示问候。
9月的北平,秋高气爽;天坛公园内,幽静宜人。
毛泽东与众人信步登上台阶,向北沿丹陛桥漫步走进祈年殿院大门,随即朝西配殿走去。
祈年殿院内主要有三个建筑:一是主殿祈年殿‚它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二是东、西两个配殿,它们是存放祭天时用的祭器和乐器的地方。
工作人员找来了正在这里值班的殿堂组长金岚碧。金岚碧快步走下台阶迎了上去。那位工作人员向毛泽东介绍说:“他是这里的殿堂组长,叫金岚碧,由他给咱们做导游。”毛泽东伸出手与金岚碧握手。
金岚碧顿时一阵惊喜:和自己握手的这位首长就是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啊!此时此刻,他仔细端详着站在身边的毛泽东,心里格外高兴。他暗暗下决心:一定为毛主席做好导游。
金岚碧带着毛泽东一行向北上了汉白玉台阶,走进了雄伟壮观的祈年殿。
金岚碧介绍说:“这是一座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圆型建筑,镏金宝顶,三层屋檐,整个建筑没用一颗铁钉,这么大的大殿仅用28根木柱顶着…… ”是吗?28根木头柱子。”毛泽东听到这里饶有兴趣地说了一句。又是一个 “28”‚怎能不引起毛泽东的兴趣呢?繁体字 “毛泽东” 三个字笔画共28笔;年青时,毛泽东曾用“二十八画生”为名,写“征友启事”,结交有志之士;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毛泽东正好28岁;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奋斗了28年;开国大典放礼炮,毛泽东指示要放28响……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